6月2日上午金融街养老院,这是老人们的愉乐空间
吴淑芳今年81岁,以前自己住在建国门附近,6个女儿每天下班后轮番去家里给老人做饭,照顾她的生活。“她们工作一天了晚上还要来照顾我,我不想给他们添麻烦。”李大妈这样解释自己来养老院的初衷,“现在住在养老院,生活上有保障,一到周末或者过节,闺女们就接我回家。”
来自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统计显示,目前中国60岁以上人口是1.44亿,占全国人口的11.3%。据预测,到2045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30%。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成为任何家庭都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
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居家养老是最传统、最理想的养老方式。数千年来,老人的晚年都是和儿孙一起度过,三代甚至四代同堂更被看作是天伦之乐。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中国传统的养老方式很有可能被打破。几年以后,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都将进入退休年龄,一对年轻的夫妇不仅要照顾自己的儿女,还有双方四位老人。随着老人的年事渐高,如果患病需要长期护理,那么即使子女有一片孝心也会力不从心。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阎青春认为,“421的家庭人口结构使得家庭成员相互之间的帮助照顾越来越淡化,我们需要更加完善健全的养老方式。”据介绍,目前在中国,养老的方式除了最为传统的家庭养老,还有机构养老和正在兴起的社区居家养老。
机构养老供不应求
以前,到养老院养老往往是老人们迫不得已的选择。而如今,随着观念的改变,不少老人心情愉快地主动住进养老院。
丰颐园养老院位于距离西单不远的粉子胡同内,这是一家由丰盛街道办事处投资兴建的福利公益性养老院。记者在这里看到,古朴典雅的四合院内设施齐全,安静整洁。这家由政府兴建的公益福利院每月向老人收取800-1000元的费用,只有30张床位,但却是金融街地区最大的养老院。
院长何德军说:“这个小小的养老院远远不能满足金融街辖区的养老需求,每天都会有很多老人打电话来咨询是否可以入住。”金融街辖区目前共有60岁老人13500余名,其中80岁以上老人有近3700人,这还不包括户籍在外地的老人。
资料显示,截止2006年,北京市60岁以上的老人就已超过200万。目前北京市15%约30万老人希望入住养老院,享受社会化养老,但全市老年福利设施床位总数仅有3万余张,难以满足当前及潜在的社会养老需求。
北京市民政局社会福利管理处副处长魏小彪介绍说,发达国家老人拥有的养老机构床位数一般在7-8%,但中国在北京、上海等发达的大城市也仅能达到1%左右。解决不足, 政府一个是要加大投入力度,经办一些政府的养老机构,同时制订各种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
近年来,社会资金投资的养老院仍然十分有限,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前期投资巨大以及回报较慢,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养老院方面还需要担当很多风险,其中,老年人在院期间发生的意外伤害造成的纠纷是困扰很多养老院的问题。
何院长坦言,养老院最怕的就是老人的安全出现问题。丰颐园养老院,为了保证老人安全,养老院将老人分为全部自理、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三类,并以此来划定老人的活动范围。如果发现哪位老人身体不适,会安排专人对老人进行24小时陪护。尽管院方非常重视老人的安全问题,但只能降低却无法完全避免一些意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导致老年人意外发生的因素非常复杂,既有养老院服务问题,又有老人的自身原因。因为意见不一致,发生意外后,家属与院方往往闹得不可开交,甚至对簿公堂。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阎青春认为,金融部门应该把养老特别是机构养老纳入他们的保障范围。2007年开始,针对老人的意外伤害保险首先在上海浦东进行试点,开始在浦东的养老机构推行老人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所涉及的保险内容包括:意外医疗保险金、意外残疾保险金、意外死亡保险金、就医交通费保险金、残疾用具费保险金、丧葬费保险金等。老人意外伤害保险如果能够被广泛推广,社会办养老没有了后顾之忧,会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兴办养老院,这无疑会推动中国养老事业的发展。
社区居家养老正在兴起
由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显示,在中国,绝大部分老人由于各种原因,还是希望在家里安度晚年。该报告称,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包括独居)的比例已经达到49.7%,85%以上的老年人有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意愿。
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开始在一些城市兴起----社区养老。北京市西城区副区长陈蓓这样解释社区养老--“床位不离家,服务送到家”--指老人居住在自己家中,社区上门提供服务。
宣武区广外街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于2007年5月成立,社区内的老人通过每月缴纳50元到300元不等的会费,可以享受到开办就餐,送饭上门,打扫卫生,送医取药和居室保洁等一系列服务。对于无收入无子女生活困难的空巢老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由街道统一缴纳会费。
生活在这里的范红枝今年73岁,由于自己行动不便,子女又不在身边,范大妈的生活主要靠小保姆照顾。去年小保姆回家了,范大妈对找来的新人不放心,正好赶上社区服务中心成立,老人便成了这里的第一批会员。“这里的服务让人心里踏实,收费又不高,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只要一个电话他们就来。”
在北京,像广外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这样的机构还有很多家。北京市民政局表示,在未来3年里,70%的社区将成立居家养老服务组织,构建生活照料服务网、医疗保健网、紧急救助网,为老年人提供优质、廉价的居家养老服务。
为了加大力度推动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2008年2月底,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劳动保障部、卫生部等10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正式颁布实施,提出“十一五”期间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在城市将实现全覆盖。
有专家指出,经过多年的实践表明,居家养老模式更符合中国老年人愿望。中国老年人不愿离开自己长期熟悉的家庭和社区环境,而居住在自己家庭容易保持与家庭成员和社区邻居最密切的联系。从社会角度看,居家养老具有投资少、成本低、服务广、收益大、收费低、见效快的特点,能减轻机构养老服务的压力,有效节约社会资源。
版权所有 2000-2009 北京周报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