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Español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昆仑站:在“人类不可接近之极”的科考站
• 2009-04-15 • 本刊记者 唐元恺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

09年1月31日,我国南极考察队测量达尔克冰川运动.图为考察队员在利用全站仪进行标志物测量.(刘奕湛)

“人类不可接近之极”!曾有人如此描述南极的冰穹A(DOME-A)地区。

中国第一个、世界上第六座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昆仑站”就建在冰穹A最高点西南方向约7.3公里处。它于今年1月27日落成,是中国南极科考25周年的一大标志性成果。

肩负此番建站重任的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队,刚刚于4月10日返回去年10月20日出发时的起点--上海外高桥,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它是自1984年中国首度南极考察以来历时最久(173天)、人员最多(由204位队员组成,其中包括6名韩国直升机组人员和1名比利时记者)的一次,共完成了39项科学考察和9项后勤保障工作。

整个南极大陆98%的面积被平均厚度达2450米的冰体所覆盖,犹如扣上了一顶巨大的“帽子”,被形象地称作“冰盖”,其最高点就是冰穹A,手持GPS测定为4093米,尽管比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矮”不少,但由于缺少植被等原因,含氧量要低很多(只有海平面的60%),仅0.5个大气压,更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区域之一,冷得似乎看不到任何生物的存在,年平均温度接近--60℃,即便夏季,最高温度也只有--35℃,一杯热水泼到空中掉到地上便已成碎冰块儿了。

从科学考察研究价值的角度看,南极一共有4个点最为重要:地球极点、低温冰点、地磁极点和“高点”,美国、法国、俄罗斯已分别在前3个点建立了科学考察站。

迄今为止,世界上共有近30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科考站,但绝大多数都位于南极大陆沿岸和海岛的边缘地带(夏季露岩区)。昆仑站之前,中国的“长城站”和“中山站”也是如此。而在科学家看来,要开展更尖端的科学研究就应当在南极内陆的冰盖上建站。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说,在南极内陆最高点建设昆仑站是中国科学家的创举,同时也为国际合作搭建了基础平台。

 

第一个脚印

回想北京时间2月2日12时25分正式开站的那一瞬间,首任站长、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冰川研究室主任李院生坚毅地表示,“自己忍住了眼泪。”

从1996年开始,他已6次赴南极执行考察任务,其中5次执行南极内陆冰盖考察任务,历任中国第14次、第15次、第21次、第25次南极考察队内陆冰盖考察队队长。

正是他,代表中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以科考队的方式从地面成功登顶冰穹A。2005年1月9日这一天也就载入了历史。“当时可能就是10来分钟的高兴--大家踩踩雪,从那走过来,从这儿走过去,留下很多脚印。”

然后,他们开始找冰穹A最高点的确切位置,终于在雪地车行程400多公里的8天后,经过反复的勘探和测量,北京时间1月18日3点15分,令许多科学家一心向往了13年而又望而却步的南极冰盖最高点的地理位置被他们找到了。

13年前,有关的行动就已经起步了,却由于大自然、时机、运气等因素而未能如愿。而成功却几乎是以生命为代价的。一次,负重箱再晚过去1秒钟,就要连车带人一齐葬身冰海。除去险恶的外界环境,一路上队员们靠简单的航空餐维持生命,每天就挤在集装箱里睡觉。还有一次,严酷的环境和重体力作业之下,一名关键的机械师得了重病,不得不离队撤退,冰盖考察队内忧外患,每前进1米都充满艰辛。1999年第3次冲击,却被又“不利条件”拦住,半路被迫折返,临走时留下了汽油桶和国旗作为标志。6年后,他们按照先前探出的路线一路前行,在距离DOME-A区域130公里的时候,耳机里突然传来头车队员的大叫--他看见了那些汽油桶,旗杆也立得好好的!“所有的队员下车,对向北方,中国的方向,跪着,激动,流泪。”李院生说。

1   2   下一页  

今日要闻更多
中石油将在长庆油田建最大储气库
铁道部:火车票实名制试行效果非常好
晋冀鲁等九省区遭大到暴雪袭击
伊拉克要求250名美国“黑水”公司雇员离境
印度拟一年内首次试射洲际导弹
1月经济数据或今发布 预计CPI增1.8%
安监总局:对瞒报事故提高等级调查处理
土地整顿风暴升级 “陈年地王”被迫快步入市
中国三网融合将分两个阶段进行
复旦大学“曹氏DNA调查”项目锁定重点区域
北京周报中文E刊更多
2010年第1期
2009年第12期
2009年第11期
2009年第10期
2009年第9期
2009年第8期
2009年第7期
2009年第6期
专题导航更多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进行时

2008年5月12日14:28,中国四川阿坝师专美术系钟楼的大摆停止了摆动,它与师专美术系大楼一起成为汶川地震最著名的标志性纪念景观之一。

1999-2009澳门十年

2009年12月,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之际,澳门理工学院一国两制研究中心发布的一项民意调查报告显示,82%的澳门人认为“一国两制”在澳门是成功的。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承载人类文明的“墙”
全球经济危机应对与策略
视频更多
图片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