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能否实现?
美国计划用76年实现“所有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目标,而中国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计划只用50年。因此,很多人担心中国能如期实现这一目标吗?
从中美两国的基本情况看: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0.3%,而1989年美国公众的相应比例为6.9%;2003年中国这一比例上升为1.98%,而2000年美国公众的相应比例增至17%,两者差距呈继续扩大的趋势。
与1999年美国人均受教育12.7年(相当于大学一年级水平)相比,2000年中国15岁以上国民受教育年限为7.85年,2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42年,这两个数据显示出中国公众受教育水平只有初中二年级的程度,仅仅相当于美国100年前15岁以上国民受教育的水平。
而美国的历史发展经验又证明:20世纪上半叶,美国将2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从8年提高到9年用了大约40年的时间!
“中国的学校教育至今连9年义务教育尚未普及,历史包袱相当沉重,究竟应当如何尽快提高全体国民的科学素质水平,怎样才能有效地达到既定的目标,这是中国在制定计划时所无法回避的。”朱效民说。
中国科协副主席徐善衍也直言,中国实施“2049计划”既急不得又等不得。中国公众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差异比较大,因而,制订并实施这一计划必须有所区别,是一个长远而复杂的过程。
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事情并不是如此。美国“2061计划”1985年提出,动员300多位专家历时3年多于1989年出版总报告,又用了4年时间(1989-1993)分别设计K-12的课程模式和学习目标,到1995年美国正式颁布《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真可称的上是“十年磨一剑”。而中国的“2049计划”基础研究虽然也动员了近200名专家,但却只有半年多的时间,并且理论研究、政策制订以及试点工作几乎都是在同步进行的。
于是,包括朱效民在内的一些专家始终有一个担心,与美国“2061计划”的“从容”相比,中国的“2049计划”是不是多少显得有些仓促和准备不足。
此外,尽管《纲要》提出的措施比较全面,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还缺乏可操作性。例如,在经费投入方面,《纲要》要求各级政府根据财力情况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逐步提高教育、科普经费的增长速度,并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这显然是一种软性要求,一旦失去强制性的约束力,这种规定在实际中肯定会大打折扣,乃至变成一句空话。
“‘2049计划’还必须进一步完善和细化,不能仅仅停留在一种为宣传造声势的层面,当前重点是加强可操作性。否则,至少从目前来看,我对该计划的前景不是太乐观。” 朱效民坦言。
版权所有 2000-2009 北京周报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