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
在《纲要》中,中国确立了两个阶段性目标:到2010年,公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到2020年,公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1世纪初的水平。
《纲要》确立了科学素质建设的四类重点人群: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希望以此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
为什么选择这四类人群?据有关专家分析,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也是实现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较大提升的关键;农民和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普遍较低,已成为制约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严重“瓶颈”之一;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方向,而且对于全社会具有表率作用。
对于如何实现目标,《纲要》推出了四项“基础工程”: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科普基础设施工程。
中国科普经费无论是人均还是占GDP的比例都很低,在近1/3的地区,人均年科普经费不足0.2元,服务于公众的科普场馆和设施非常缺乏。据资料显示,美国平均每41万人拥有一座科技博物馆,日本是38万人,而中国则高达540万人,且科技馆规模小,技术落后。
因此,在科普基础设施工程方面,《纲要》提出在未来5年内,各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自治区首府至少拥有1座大中型科技馆,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至少拥有1座科技类博物馆;国家级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总数由目前的300余座增加至500座,省部级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总数由目前的1000余座增加至2000座,定期对公众免费或优惠开放。
根据2003年一项调查,在中国有超过90%的公众是通过电视获得科技信息。而实际情况是,目前大众媒体的科技传播内容并不能满足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需求。
“国家级的中央电视台的科普节目播出时间仅为9%,且科普节目收视率不足1%,在很多地方还无法收到。但在日本,其科普节目播出时间占15%以上,美国占20%以上。”中国科技馆馆长王渝生说。
鉴于这种情况,《纲要》提出要着力打造科技传播媒体品牌,除了鼓励、支持电视科技栏目进一步提高质量,还应培育一批读者量大、知名度高的综合性报纸科技专栏、专版和科普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形成一批在业内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科普出版机构。
版权所有 2000-2009 北京周报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