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如何定位
李政道曾说过:研究生的培养,从根本上应采取“一对一”的模式。但随着研究生逐年扩招,师生比例也严重失调,许多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以前是一位导师指导两三名研究生,现在是一位导师指导二三十名研究生,科研水平和论文质量的下滑趋势迫切需要引起重视。”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历史学教授唐凌说。
研究生扩招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高校对高等教育理念的错位。针对目前存在的邀请明星到高校教学的现象,路文彬认为,这实际上是高等教育的自我降低,是一种后现代的反讽。现在社会流行一种滥俗的视觉文化,这对于高校来说绝对是可悲的,不否认他们在人群中很有影响力,但是在他们的课堂上能真正学到什么呢?
路文彬还说,读研,读博绝不能成为一种时髦。有的人虽然拥有高学历,但从一开始就没把自己当作人才来对待,而是看作一种身份的炫耀。而部分高校则过分地追求硕士点,博士点的设置,在他们看来,学校硕士点,博士点的增加,已经成为一种扩大自己影响力的手段。
路文彬对此与国外高校作了比较,他说,这可以看作是对名利的追求。在国外,大部分高校都比较务实,心态成熟,很少去追求这些点的设置。美国大学强调有自己的个性,有的以创新能力著称,有的则以严谨的学风著称,有的则以优秀的平均势力著称,他们的知识分子对自己的要求已经形成了标准。但在中国,盲目追求名校成为一种浪潮,许多学生声称非北大清华不上。而这些博士,硕士点的设置也成为衡量学校的标准之一。
路文彬说,归根到底,是现在的高校及学生缺乏精英意识。他认为,在中国,从本科生到博士生应该是社会的精英,相对于庞大的人口基数,这些少量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成为精英,谁是精英?中国的教育应该是有境界的教育。在中国,做一个能挣钱的人,不应该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但是就目前而言,社会似乎对本科与研究生的要求已经大大降低。中国现在缺少各个领域真正的理论专家,应该有社会精英去做这样的指导性研究,但高等教育的浮躁,使得这方面的人才愈来愈匮乏。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介绍2005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举措的时候也表示,国际上很多国家,把硕士研究生作为一个过渡学位,现在他们大部分硕士研究生的学习都已经转移到不是进行研究论文的学习,而是进行课程的学习。但是这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在中国,研究生应该还是坚持以研究为主进行学习。在今后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当中,要更加加重科学研究的成份。要推行助研、助教和助管岗位制,完善研究生学制,要把研究生论文学习的培养和科学研究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没有科学研究的课题,就不能进行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改革的核心就在于,要想进一步地提高研究生的质量,就必须大大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当中科学研究的成份。
版权所有 2000-2009 北京周报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