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Español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研究生教育质量令人担忧 该如何应对
• 2007-02-08 • 本刊记者 吕翎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

 

研究生培养如何定位

李政道曾说过:研究生的培养,从根本上应采取“一对一”的模式。但随着研究生逐年扩招,师生比例也严重失调,许多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以前是一位导师指导两三名研究生,现在是一位导师指导二三十名研究生,科研水平和论文质量的下滑趋势迫切需要引起重视。”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历史学教授唐凌说。

研究生扩招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高校对高等教育理念的错位。针对目前存在的邀请明星到高校教学的现象,路文彬认为,这实际上是高等教育的自我降低,是一种后现代的反讽。现在社会流行一种滥俗的视觉文化,这对于高校来说绝对是可悲的,不否认他们在人群中很有影响力,但是在他们的课堂上能真正学到什么呢?

路文彬还说,读研,读博绝不能成为一种时髦。有的人虽然拥有高学历,但从一开始就没把自己当作人才来对待,而是看作一种身份的炫耀。而部分高校则过分地追求硕士点,博士点的设置,在他们看来,学校硕士点,博士点的增加,已经成为一种扩大自己影响力的手段。

路文彬对此与国外高校作了比较,他说,这可以看作是对名利的追求。在国外,大部分高校都比较务实,心态成熟,很少去追求这些点的设置。美国大学强调有自己的个性,有的以创新能力著称,有的则以严谨的学风著称,有的则以优秀的平均势力著称,他们的知识分子对自己的要求已经形成了标准。但在中国,盲目追求名校成为一种浪潮,许多学生声称非北大清华不上。而这些博士,硕士点的设置也成为衡量学校的标准之一。

路文彬说,归根到底,是现在的高校及学生缺乏精英意识。他认为,在中国,从本科生到博士生应该是社会的精英,相对于庞大的人口基数,这些少量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成为精英,谁是精英?中国的教育应该是有境界的教育。在中国,做一个能挣钱的人,不应该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但是就目前而言,社会似乎对本科与研究生的要求已经大大降低。中国现在缺少各个领域真正的理论专家,应该有社会精英去做这样的指导性研究,但高等教育的浮躁,使得这方面的人才愈来愈匮乏。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介绍2005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举措的时候也表示,国际上很多国家,把硕士研究生作为一个过渡学位,现在他们大部分硕士研究生的学习都已经转移到不是进行研究论文的学习,而是进行课程的学习。但是这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在中国,研究生应该还是坚持以研究为主进行学习。在今后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当中,要更加加重科学研究的成份。要推行助研、助教和助管岗位制,完善研究生学制,要把研究生论文学习的培养和科学研究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没有科学研究的课题,就不能进行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改革的核心就在于,要想进一步地提高研究生的质量,就必须大大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当中科学研究的成份。 

   上一页   1   2   3   4  

今日要闻更多
中国东海海域领海基点已确定永久性标志
温家宝:坚定不移推进中日各领域对话合作
铁道部称实名购票制是否推广尚无定论
今起我国将有大范围雨雪 影响春运
中国版“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正在加速推进
中国劳动者渴望缩小收入差距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五项主要任务公布
胡锦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关系全
美国希望韩国加入反导系统
四省市代省长、代市长通过正式任命 西藏选出新主席
北京周报中文E刊更多
2010年第1期
2009年第12期
2009年第11期
2009年第10期
2009年第9期
2009年第8期
2009年第7期
2009年第6期
专题导航更多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进行时

2008年5月12日14:28,中国四川阿坝师专美术系钟楼的大摆停止了摆动,它与师专美术系大楼一起成为汶川地震最著名的标志性纪念景观之一。

1999-2009澳门十年

2009年12月,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之际,澳门理工学院一国两制研究中心发布的一项民意调查报告显示,82%的澳门人认为“一国两制”在澳门是成功的。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承载人类文明的“墙”
全球经济危机应对与策略
视频更多
图片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