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点大学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令人担忧,存在着以量代质的现象,在政策中存在重物轻人的倾向。这是上海交大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杨颉率领的课题组在11月举行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2005年度学术年会上,提交的对教育部直属的71所高校的教学质量、科研质量和服务社会质量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来自人民网的数据表明,从2000年至2004年间,重点大学的研究生扩招速度明显偏快:博士生的年均增长率为19.5%,硕士生达到23.1%。在对教师教学负担的调查中发现,重点大学的教师平均教学负担提高较快。与2000年相比,2004年本专科生的师生比率增长了28.6%,硕士生的导师比率直线上涨102%。2000年,平均一个导师带3.8个研究生,到2004年,平均一个导师要带7.7个研究生。在教学实验环节,本科生教学实验时间增加39%,而研究生教学实验时间则同比下降了38%。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路文彬博士在接受北京周报记者采访时说:“如今的研究生教育已经与以前大不相同了。”他说,研究生教育的问题不仅仅是学生的问题,也有导师的问题,更有培养方式的问题。
学生质量下降
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原来高校对口分配模式的取消令研究生们不得不为自己的前途担忧。“现在的研究生包括理科的研究生普遍比较注重实际,多数是哪儿钱多去哪儿。这些年来为什么各学科难以出现出类拔萃的人才?缺乏志向和做学问的兴趣是其中重要的原因。”哲学家任继愈先生不无担心地说。
路文彬指出,他们这一辈人读研究生的时候,是抱着对知识和学术研究的满腔热情而来的,希望能将全部精力贡献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那时候的研究生,基本都具备指导本科生的能力。而现在许多学生,则缺乏学术研究方面的精神,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社交,打工,以及外语的学习中去,从而忽略了自己的专业,有的甚至连导师布置的每周一篇读书笔记的要求都完不成。
他说,此外,本科教育阶段存在的问题也使得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大不如前。本科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要使学生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目前的高中教育大多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而本科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又使本科教育沦为求职教育,学生们热衷于各类技能证书的考核,而忽视了对自己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这样就导致在选拔研究生的时候很难招收到真正合格的学生。
北京大学研究生陈琳(化名)说,她之所以报考研究生,就是为了将来能找个好工作。“现在本科生在北京满街都是,想要凭一张学士文凭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实在太难了。”她告诉记者,“而且,研究生的空闲时间比较多,自己一方面可以多打工补贴家用,一方面也可以多参加些社会活动,弥补自己社会经验的不足。”
路文彬认为,研究生招收成份过于复杂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质量,社会研究生班大量存在,还分脱产班和半脱产班,在职和不在职。这样的研究生有的甚至没有大专,本科学历,缺少学术研究能力,很难达到研究生教育的目标。
版权所有 2000-2009 北京周报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