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
从国际经验来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化国家,一般都会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振兴经济、增强国力的战略选择。
正是由于职业教育对于经济社会平衡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现,2003年12月,中国首次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列入国家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当年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启动实施了“3年50万新技师培养计划”。
在2005年11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国国务院决定,“十一五”(2006-2010)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重点用于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充实教学设备以及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将达到800万人,大体相当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
教育部部长周济表示,要切实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要把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作为“十一五”教育规划的重要目标。
2006年6月,中国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下简称《意见》),首次就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做出安排部署。《意见》提出了一个目标:到2010年,中国高级技工水平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5%以上;力争到2020年,使中国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形成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格局。
但是,有很多专家认为,中国要改变职业教育的窘境,不仅要解决好学生的就业问题和技术工人的待遇问题,更重要的还是要解决好如何全面提升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问题。
一些地方和企业已开始做出实质性的努力。最近,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位于北方地区天津的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已有538名技术工人分别享受到了高级经理、二级经理的待遇,还给6名奋战在一线的高级“蓝领”配备了“捷达王”公务用车。
版权所有 2000-2009 北京周报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