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因
前不久,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北京地区公众进行了一次职业教育认知度调查。调查显示多数家长对职业教育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该调查表明,家长对“孩子未来学业的第一选择”是:80%以上为本科院校,75%以上的家长认为:如果孩子学习成绩好,即使孩子有从事技术工种的乐趣和知识、技能优势,也不会让孩子选择上职业学校。不选择职业学校的理由,一半以上是认为“只有成绩差的学生才上职业学校”,有30%左右的家长认为“一线生产太累,怕孩子受不了”。
同样据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北京、上海、哈尔滨、南京、武汉的学生家长调查显示:有65%的人认为职业教育比普通高等教育低一个档次;53%的人承认在与孩子谈理想时,会鄙视职业教育。
海南省政府前不久也进行了一次类似的调查,在回收的2500多份调查问卷中,认为职业学校毕业生是人才的不到36%,有超过半数的人认为读职业学校作用不大,只有不到20%的学生愿意选读职业学校。而且,这20%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是出于无奈: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学习成绩太差,根本考不上普通高中或者大学,所以才选择读几乎没有入学门槛的职业学校;另一方面也许是因为家庭经济十分困难,根本支付不起上普通大学的费用,只好选择成本相对较小的职业学校(大约只有普通大学的二分之一)。
“不错,技校生的就业率这几年是比较好,技术工人的待遇也有了大幅上升,可还是没人瞧得起,很难过上体面的生活。”一位刚花钱把孩子送进职业学校的家长有些无奈地说。
当然,社会上对职业教育产生诸多偏见,也有一定的客观原因。近年来,社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看涨,于是,各类形式的职业学校遍地开花,可是,由于办学经验不足和资金缺乏,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只是徒有形式。
一方面,这类职业学校生人均教学用房面积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缓慢,仪器设备落后,教学现代化程度不高,难以达到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有媒体报道说,在这种环境培训出来的学生,学机械制图的看不懂图,学汽车维修的修不好汽车,学信息技术的除了会上网聊天、打打游戏,别的什么都不会。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自身也没有建立起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机制。由于市场、用人单位和学校之间信息流通不畅,这往往导致职业教育与市场实际相脱离。有一个例子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虽然职业教育普遍不景气,但社会上一些实用的职业培训班却很火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主要原因在于,社会上的职业培训时间短、速度快、效果好,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学员学习后能马上发挥作用。而很多职业学校的学制大多三年,开设的课程又大多长年不变,因而,三年的学习结束后,很多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和技术已经过时了,难以发挥作用了。
更重要的是,面对投入大、收效低的职业教育现实,很多政府主管部门甚至把职业教育视为一种负担,有的市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几乎为零。而且,现在社会资金投入教育,基本上是选择生源好、回报周期短的普通高中和高校,对投资职业学校兴趣不大。这种现实也导致职业教育难以借助外力走出困境。
版权所有 2000-2009 北京周报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