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绿色信贷还存在难题
虽然绿色信贷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潘岳表示,与预期的目标相比还有不小的距离。
国家环保总局先后向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提供的3万多条企业环境违法信息,只有38家受到了审查,而且最后只有12家企业被限制贷款。
因此潘岳不能不感叹,绿色信贷实施情况与预期的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
潘岳介绍,出现差距主要原因是,仍有一些省份和金融机构,并没有执行实质性的绿色信贷政策;有些即使实行了,也仅仅停留在表面。
潘岳认为,而这一方面是因为绿色信贷刚刚起步,还面临着认识、基础和信息等多重制约;另一方面,高污染高能耗行业由于得到一些地方的政策保护,还有利可图,有些甚至是短期的暴利行业,因而很难大幅度削减信贷规模。“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全局性的艰苦努力。”潘岳说。
潘岳介绍,从目前情况来看,要全面推进绿色信贷政策,还存在四个技术难题:一是相当多的中小型污染企业采取民间融资或者自筹资金,基本上不向金融机构贷款,绿色信贷对这些量大面广的污染企业尚不能发挥制约作用。
二是信息沟通机制和有效性有待完善。
“比如一些地方环保部门发布的企业环境违法信息针对性不强、时效性不够,不能适应银行审查信贷申请的具体需要,影响绿色信贷执行效果;还有,商业银行还不能提供使用环境信息的反馈情况,没有真正做到数据共享;商业银行缺乏绿色信贷的专门人员、机构及制度,信贷工作人员对环保法律法规、政策了解不足,制约了绿色信贷深入等等。”潘岳说。
第三个难题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商业银行难以制定相关的监管措施及内部实施细则,降低了“绿色信贷”措施的可操作性。
四是缺少推进绿色信贷的激励机制。“目前还缺乏对于环境保护做得好的企业的鼓励性经济扶持政策,不能有效吸引银行业支持环保项目。”潘岳说。
策略
潘岳介绍,环保总局正在想办法突破这四大难题,以保证绿色信贷的全面落实。
“环保总局将从三个方面来应对这些问题。”潘岳说。
潘岳介绍,第一,进一步完善环保与金融部门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
第二,加强对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信贷指导。再充分借鉴国际上比较成熟的环保信贷准则基础上,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污染行业信贷指南,既引导银行投资环境友好型产业和项目,又限制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项目的信贷。
潘岳介绍,环保部门将研究划分企业环境违法和环境风险等级,更好地为银行评贷审贷提供支持。
第三是加快环境经济政策制定。继续加快研究环境税、生态补偿、绿色证券、绿色贸易、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环境经济政策。
潘岳认为,如果这三个办法能够落实,足以创造绿色信贷“生根发芽”的政策环境,遏制中国经济增长过高的环境代价。
“加大力度深入推进绿色信贷等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是迫在眉睫的大事。”潘岳说。
版权所有 2000-2009 北京周报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