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Español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温室效应中的中国因素
吕 翎 • 2007-11-15 • 本刊记者 兰辛珍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炭为能源的国家。2005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22.33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所占的比重为68.9%,石油为21.0%,天然气、水电、核电、风能、太阳能等所占比重为10.1%,而在同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只占27.8%,石油36.4%,天然气、水电、核电等占35.8%。由于煤炭消费比重较大,造成中国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也相对较高。

根据《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有关内容,到2010年中国年直接减少二氧化碳近10亿吨的目标细分为:未来几年通过开发利用水电,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亿吨。推进核电建设,逐步提高核电在中国一次能源供应总量中的比重,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0.5亿吨。改进火力发电的技术,加快淘汰落后的小火电机组,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1亿吨。发展煤层气产业可减少2亿吨二氧化碳排放。推进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用生物质能源替代煤炭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约0.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扶持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的开发和利用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0.6亿吨。

中国政府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优先向环保和减少污染排放的项目提供贷款,政府也将为这类项目提供税收优惠。而对于高污染高耗能型的企业,国家环保总局、发改委等部门建议金融机构不再向这些企业贷款外,还建议收回已经发放的贷款。

 

困难与出路

高广生介绍,中国能源生产和利用技术落后是造成能源效率较低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较高的一个主要原因。

一方面,中国目前的能源开采、供应与转换、输配技术、工业生产技术和其他能源终端使用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均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中国重点行业落后工艺所占比重仍然较高。

如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与小型企业相差200千克标准煤左右,大中型合成氨吨产品综合能耗与小型企业相差300千克标准煤左右。

先进技术的严重缺乏与落后工艺技术的大量并存,使中国的能源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约低10个百分点,高耗能产品单位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40%左右。

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最终要依靠科技。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大规模能源、交通、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如果不能及时获得先进的、有益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则这些设施的高排放特征就会在未来几十年内存在,这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出了严峻挑战。

因此,中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需要国际技术合作。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显示,在气候变化观测、监测技术上中国仍需要国际社会的技术帮助,主要技术需求包括:大气、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观测技术,气象、海洋和资源卫星技术,气候变化监测与检测技术,以及气候系统的模拟和计算技术等方面,其中各种先进的观测设备制造技术、高分辨率和高精度卫星技术、卫星和遥感信息的提取和反演技术、高性能的气候变化模拟技术等都是中国在气候系统观测体系建设方面所急需的,是该领域技术合作需求的重点。

此外中国正在进行的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需求十分强烈。如高效低污染燃煤发电技术,大型水力发电机组技术,新型核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洁净燃气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等等。

高广生表示,如果中国能及时获得上述技术,将有助于增强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附: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2004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6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扣除碳汇后的净排放量约为5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50.7亿吨,甲烷约为7.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氧化亚氮约为3.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从1994年到2004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年均增长率约为4%,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所占的比重由1994年的76%上升到2004年的83%。

中国温室气体历史排放量很低,且人均排放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的研究结果,1950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量为7900万吨,仅占当时世界总排放量的1.31%;1950~2002年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占世界同期的9.33%,人均累计二氧化碳排放量61.7吨,居世界第92位。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2004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65吨,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7%、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33%。

在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同时,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数据,1990年中国单位GDP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5.47kgCO2/美元(2000年价),2004年下降为2.76kgCO2/美元,下降了49.5%,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只下降了12.6%,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下降了16.1%。

(来源:《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另注:2005年及以后的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还没有正式的国家公布的数据。)

   上一页   1   2  

今日要闻更多
中国东海海域领海基点已确定永久性标志
温家宝:坚定不移推进中日各领域对话合作
铁道部称实名购票制是否推广尚无定论
今起我国将有大范围雨雪 影响春运
中国版“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正在加速推进
中国劳动者渴望缩小收入差距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五项主要任务公布
胡锦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关系全
美国希望韩国加入反导系统
四省市代省长、代市长通过正式任命 西藏选出新主席
北京周报中文E刊更多
2010年第1期
2009年第12期
2009年第11期
2009年第10期
2009年第9期
2009年第8期
2009年第7期
2009年第6期
专题导航更多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进行时

2008年5月12日14:28,中国四川阿坝师专美术系钟楼的大摆停止了摆动,它与师专美术系大楼一起成为汶川地震最著名的标志性纪念景观之一。

1999-2009澳门十年

2009年12月,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之际,澳门理工学院一国两制研究中心发布的一项民意调查报告显示,82%的澳门人认为“一国两制”在澳门是成功的。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承载人类文明的“墙”
全球经济危机应对与策略
视频更多
图片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