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电磁筛选后的垃圾进入区分粒径为15毫米的震动筛。在这里,粒径小于15毫米的小石子和大于15毫米的废纸杯被分开,并分别通过传送带送出。
半个多小时后,垃圾最终被放入分类集装箱。15mm-60mm部分被运往南宫堆肥厂进行堆肥处理,大于60mm及小于15mm部分被运往安定填埋场作卫生填埋处理。
填埋是北京市垃圾处理使用的主要方式。除堆肥和填埋外,北京市还采用焚烧方式,但主要用于处理医疗垃圾。目前北京生活垃圾处理采用填埋、堆肥、焚烧三种方式,所占比重分别为89.6%、5.8%和4.6%。北京市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4%。
北京市环境保护局介绍,北京市垃圾无害化处理2006年要达到96%,2007年达到97%,2008年达到98%。
目前北京市城八区的大部分地区和郊区卫星城镇基本上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垃圾处理管理系统,全市正规化、无害化垃圾处理场有18处,其中有4座大型垃圾转运站,9座大型卫生填埋场,3座垃圾堆肥厂,2座垃圾焚烧厂,日处理能力为8800吨。
日处理能力与北京市日产1.15万吨垃圾相比,显然还有一定距离。而且北京的垃圾产生量以每年大约2%的速度增长。到2008年,北京市生活垃圾日产生量将达到1.2万吨,年产生量约438万吨;日产医疗废物将达到60吨左右;餐厨垃圾将达到1200吨左右。这对北京的垃圾处理将是个考验。
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官员梁广生介绍,今年和明年北京市将投入近百亿元,建设垃圾处理设施。北京垃圾处理将遵循市场化管理模式。
马家楼垃圾转运站废塑料分选系统采用“风选”的新技术是这次建设的重点,该技术针对未被分类的混合垃圾,“吹吸”出质量轻的垃圾,从中提取出废旧塑料袋,再经沉降除尘、压缩打包后销售给回收企业。这种技术不需对垃圾进行分类,而是通过一系列技术环节将垃圾按照大小、轻重等逐级筛选出来。
这是北京市建设的第二条分选废塑料的系统。第一条废旧塑料分选系统设在小武基垃圾分选转运站,目前已运行1年多,每天可从1000吨垃圾中分选出5、6吨废旧塑料袋。这些塑料袋现在的身价是每吨200元,而以前它们全部作为垃圾被填埋。
北京市规模最大的生活垃圾处理厂阿苏卫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也已经开工建设,总投资达2.7亿元,建成后将使北京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提高7个百分点。预计到2007年,北京市垃圾日处理量将达到11800吨左右。
此外,北京还实行小区生活垃圾就地处理技术,北京在250个小区进行了试点。新外大街6号院是首家实行垃圾就地处理的小区,小区的1000多户居民,每天产生1500多公斤生活垃圾,这些生活垃圾在经过居民的大致粗分后,其中30%的废旧纸张、塑料等可回收物,保洁人员直接送往再生资源回收站,剩余的70%厨房剩余垃圾,包括剩菜、剩饭、废木筷、瓜子壳甚至是一些树枝树叶等,都由一台垃圾处理设备进行粉碎、脱水后通过生物菌进行分解、发酵,变成粉状或粒状的有机肥,撒在小区的绿地养花育草。
据悉,北京市还将再建1座垃圾焚烧场、2座垃圾填埋场和7座垃圾综合处理场,以保证垃圾无害化处理目标的实现。
许严年介绍,与六年前他刚来北京时相比,现在北京市区内已经看不到随地堆放的垃圾了,城市环境也比那时整洁多了。他相信,2008年北京市将更加整洁、干净。
版权所有 2000-2009 北京周报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