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体制的弊端
武汉大学教授、环境资源法博士生导师吕忠梅认为:“白洋淀问题其实是管理体制问题。”她表示,目前的水管理体制严重违背了水的自然属性,条块分割,地域分割;政出多门,重复管理;各部门都对水有一定的管理权限,但相互之间缺乏协调和衔接的机制。实际上是有权无责,有利益时相互争夺,有责任时相互推诿。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无助于水体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白洋淀管理处处长李清禄也表示,早在七年前,当地就曾成立过一个负责白洋淀综合管理的部门,包括管理白洋淀周边水利工程、执行省防汛指挥部的调水计划、分配淀内水资源、征收水费和水面使用费、编制白洋淀治理和开发规划,以及监督防止淀内污染等工作,这就是目前的白洋淀管理处的前身。
目前白洋淀管理处除了只负责管理白洋淀周边的30个引水闸,并没发挥其他的管理作用。记者从当地了解到,现在也并没有其它机构具体来负责整个白洋淀水域管理。各个码头只设有安排游客游览的售票点,分属不同的县市。
“白洋淀治理的根本,在于需要建立一个长期统一管理的机构和管理办法,光靠补水或者治污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李清禄说。
中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出台的《水污染防治法》,确定了水污染防治的区域管理模式。但是事实证明,水污染控制的区域管理体制因不符合水的生态规律,其管理效率与效能是难以实现法律设定的目标的。区域管理无法解决流域的上下游、左右岸、岸上与水体等各种利益的协调问题,最终会使下游成为直接纳污场。
对此专家建议,应该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选择流域管理和集中管理的模式。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污染防治、水生态安全保护等纳入一体化轨道,由统一的机构进行全流域的管理。
版权所有 2000-2009 北京周报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