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天然水补给
缺乏天然水补给,是大多数专家认定造成白洋淀污染的罪魁祸首。历史上的白洋淀水域面积曾经达到1000平方公里,水量丰富,上游潴龙河、孝义河、唐河、府河、漕河、瀑河、清水河、萍河和白沟引河等河流注入,史称“九河入梢”;下游湖水,则经淀东的赵北口东流,与海河相通。
但是,白洋淀属于平原半封闭式浅水型湖泊,最深处也不过3米,水量自我调节能力较弱。在丰水年或汛期,水多得盛不住;枯水年入淀水量又不足,有干淀的危险。因此,“九河入梢”对白洋淀具有关键作用。
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干旱的气候,工农业用水量不断增加,尤其是上游大大小小100多座水库陆续修建,导致白洋淀入水不断减少。同时,上游水土流失和淀内围堤造田使得白洋淀泥沙淤积加速,淀区水面日益缩小。上世纪50年代,白洋淀尚有561平方公里,如今已锐减至366平方公里。
如今,历史上流入白洋淀的九条河流之中,漕河、孝义河、瀑河仅部分季节有水;潴龙河、唐河、清水河、萍河长期断流;惟一流入白洋淀的府河,却成为保定市排放生活和工业污水的主要渠道。昔日“九河入梢”的胜景早已不在;而为了防止干淀,又不能开闸放掉污水。于是,今日的白洋淀,便成为一个只出不进、失去了循环能力的死湖。
保定市采取的一个措施是“补水”:从安格庄水库和王快水库共计调水9600万立方米,并力保5000万立方米水量入淀,以稀释污染。其实,补水也并非今年采取的新办法。从1997年至今,对白洋淀的补水已达15次。其中2004年的“引岳济淀”尤为著名。这是在2003年白洋淀陷入干淀危机时,由国家水利部直接指挥采取的措施,四个多月补水超过1亿立方米,曾经令白洋淀的生态环境在短期内迅速改善。
但是,补水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补水耗资巨大,关键是补水并不等于治理污染,只是稀释污染。补水能够维持水体清洁的时间,长则一两年,短则两三月。而且补水还可能一路把新的污染带到淀中,反而加剧了局部的污染。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各方人士便开始启动了白洋淀的拯救之旅。2005年12月,在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的帮助下,保定市和亚洲开发银行签订了一项协议,拟向亚开行贷款9600万美元,治理白洋淀。这个项目总投资超过15亿元。而保定市和河北省为解“白洋淀之渴”更是制定了一个十年规划,总投资超过80亿元冀望十年内解决流域性生态问题。
版权所有 2000-2009 北京周报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