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处理瞄准市场化
中国在2002年就大力宣传垃圾的分类回收,在主要的街道,居民小区都设立了分类收集的垃圾筒。新疆吐鲁番市街头的环保垃圾箱。cnsphoto
2月10日,世界500强之一的法国苏伊士集团在上海表示,中国包括水务和垃圾处理在内的环境产业投资容量十分巨大,苏伊士决定把其亚太区总部设在上海,今后两年内其在华投资可望翻一倍。
苏伊士集团与上海国际化工区建立了一个长达50年的合作关系,负责投资、设计和管理其水务、污水处理和废物处理设施。双方还签约共同建设和经营一家垃圾焚烧工厂,处理上海化工区内工业企业产生的垃圾,有效期限长达30年。
除了上海,苏伊士还将北京、青岛和南方的珠江流域、中部的重庆列为重点投资区域。
不久前中国建设部发布的《中国城乡环境卫生体系建设》,公布到2010年中国城乡环境卫生体系建设目标,其中之一就是让从事环境卫生作业和生活垃圾处理的主体由政府包管向现代企业转变。
让民间资本以及外资投资包括垃圾处理在内的市政公用设施,是中国政府早已经允许的。日前,各城市已建立了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的专业企业,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也在逐步推行,城市垃圾处理市场化步伐正在加快。
据悉,广州市在近5年中投资24亿元建设的4个垃圾处理大型设施项目中,社会企业投资就占了13亿元。
但是由于中国城市垃圾处理的企业是由政府管理的,政府是城市垃圾处理惟一的管理主体、也是主要的投资主体、运营主体,这阻碍了市场化的发展。
“从全国来看,社会资本只占到了垃圾处理的2%。”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研究员杜林说。
许多城市正积极改变现行的政企合一的垃圾管理体制,实行环保部门监督、环卫部门管理、专业公司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管理模式。
中国还建立和完善了与城市垃圾处理产业化配套的市场化、标准化、国际化的政策及法规。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以及国际资本用于垃圾处理。
杜林介绍,中国政府每年需要拿出300多亿元人民币来为垃圾买单。中国城市垃圾处理有着很大的市场空间。
版权所有 2000-2009 北京周报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