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亚洲开发银行执行董事会通过了《印度国别伙伴战略(2009-2012年)》的文件。如果就亚洲开发银行本身与亚洲某一国家签署纯粹的发展规划或其他类似的文件,并不值得特别关注。但问题是,这份文件恰恰在一个十分重要且十分敏感的问题上采取了故意模糊的做法,因此引起中国的密切关注。6月18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亚洲开发银行不顾中方的重大关切,通过涉及中印领土争议区的《印度国别伙伴战略(2009-2012年)的文件。中方认为,此举不能改变中印存在巨大领土争议的事实,也不能改变中方对中印边界问题的根本立场。
中国是亚洲开发银行的成员国,对于该行执行董事会通过这样的文件之所以作出如此强烈的反应,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在该文件涉及的29亿美元对印贷款计划中,包括了向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提供6000万美元用于洪水治理和卫生的项目。其二是,中国在今年3月就已经明确表达对该计划的异议,希望将有关“阿鲁纳恰尔邦”的贷款计划从中删除,并迫使亚行推迟批准该项计划。由于印度向亚行施加了巨大压力,并向其他66个成员体广泛发送“意见说明书”,特别是重点做了在亚行表决权权重列为第一、第二和第四的美、日、韩的工作,作为表决权重第三的中国难以逆转局势。6月15日,亚行还是通过了上述文件。
众所周知,中印边界大约1700公里,分为东、中、西三段。由于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原因,他们在对中国西南边疆进行侵略时遗留了不少纠纷,致使中印双方对边界的走向产生很大的分歧和争议。其中,西段面积为3万多平方公里,基本由中国控制;中段大约2千平方公里,多由印方控制;东段争议面积最大,由印度控制,所谓“阿鲁纳恰尔邦”指的就是这一地区。在这一地区,人们经常提到的包括三条线,即传统习惯线、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和实际控制线。
传统习惯线是沿着喜马拉雅山南麓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岸平原交接线而行的,包括门隅、洛隅和下察隅的广大地区。其居民主要是藏族和与藏族有密切血缘关系的民族。其中,门隅地区的首府达旺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错的出生地。从中国明代开始,西藏地方当局就曾在那里设置行政机构,委派官吏,征收赋税,行使司法权力。然而,在上个世纪20年代召开的西姆拉会议上,英国殖民主义者炮制了臭名昭著的“麦克马洪线”。
随后英印政府不断采取蚕食政策,将本来不属于印度的土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上。印度独立以后,它一方面继承了英帝国主义的遗产,另一方面又推行“前进政策”,甚至非法占领了“麦克马洪线”以北的一些地方。到1953年,印军基本控制了“麦线”以南的大部分地区。1954年,印度在其控制区设立所谓“东北边境特区”。1962年,中印之间爆发了边界战争,两国之间的边界争端以极其暴烈的形式体现出来。1972年,印度将其控制区改称为“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1986年又由议会通过决议,将其升格为“阿鲁纳恰尔邦”。我国政府对印方的行径提出过严正抗议,直到现在,中国都不承认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宪章》规定,亚行不得干涉任何成员体的政治事务,在作出相关决策时只考虑其中的经济因素,亚行本身对任何成员体之间的领土争议问题不持立场。众所周知,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两国政府对此都持有共识。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两国已经就解决边界争端的政治指导原则达成了协议。但是,印度方面为了固化对边界实际控制线地区印方一侧的有力控制,强化在边界问题上的既得利益,造成外界的错误印象,增加谈判的筹码,往往利用某些机会,将争议区的问题悄悄夹带到多边机构,造成了外交纠纷。这是中方难以接受的。
边界领土问题完全属于政治事务,涉及一个国家的核心利益,任何国家都不会等闲视之。中印之间的边界争端只能在中印两个国家间通过平等协商的方式,根据公平合理、互谅互让的方式取得最终的解决,任何国际组织和机构都无权介入其中。亚洲开发银行的“糊涂”举动不仅严重违背了该行的《宪章》,损毁了其作为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区域性金融机构的声誉,也损害了成员国中国的利益,使得中印之间的边界争端复杂化。因此,中国表示强烈不满是理所当然、情理之中的。同时,中国希望亚行采取明智而有效的措施,消除因此造成的不良影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要完全推翻现有的文件是极其困难的。但是应该看到,它仅仅是一个框架性的文件,具体到每一个贷款项目的落实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些可能转圜的余地。
作为边界争端的两个当事国来讲,应该按照两国领导人达成的谅解,从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的高度出发,积极推动双边关系的不断改善,高瞻远瞩,尽量加强边界实际控制线地区的建立信任措施,避免因战略误判导致在边界实际控制线地区局势的恶化,特别是要避免增加新的刺激因素,影响两国关系的大局。就边界争端本身来说,应该遵循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尊重两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利用两个文明古国的政治智慧,最终找到一个公平合理、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