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的挑战
然而,尽管我们有诸多理由为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感到比较乐观,但是,也不能不关注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各种负面因素,并将如何克服这些负面因素作为两国共同努力的课题。
第一,在历史问题上,虽然我们改变了过去那种"只有解决了历史问题,中日关系才能发展"的所谓"前提论"、"入口论",采取了"既要认真解决历史问题,又要推进中日关系发展"的所谓"双管齐下论",虽然我们也注意到了日本政府曾经多次为那场侵略战争向中国表示了道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日两国实现了"历史的和解",在两国(当然不只是中日两国的问题)尚未实现历史和解的情况下,历史问题对于中国人的这种"敏感性"和"牵动性"就难以改变;而没有经历过那场战争的日本人也很难理解为什么历史问题对于中国人会有如此强烈的"敏感性"和"牵动性",甚至出现所谓"中国在打'历史牌'"的奇谈怪论。
第二,中国的和平发展也被称之为"和平崛起"。如何对待中国的"崛起",如何与"崛起"的中国相处,这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所未曾遇到的一个课题。从日本的媒体看,日本人对于中国的"崛起"的心理反应既复杂又多元。麻生首相在这次访华期间发表演讲表示:"中国近年来发展迅猛,我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给国际社会带来了机会,当然也给日本带来了良机。但确实也有一种声音,担忧中国经济发展后,是否会走上军事大国之路?我们了解近年来中国恪守和平发展战略、致力于构筑永久和平、共同繁荣世界的决心,并期待中国采取与此相符的行动,打消这样的不安和担忧。今后,日中两国都不会成为军事大国、不会成为彼此的威胁,应为和平发展而携手努力。我坚信,这才是国际社会对日中两国的期待。"国内有的媒体在报道麻生首相这段讲话时,冠以"麻生在京演讲驳斥'中国威胁论'",其实,麻生强调的是"这才是国际社会对日中两国的期待"。从日本国内舆论看,日本的精英层一方面对中国迅猛发展之快在心理上出现不平衡甚至有些恐惧感,另一方面又对中国在高速增长中出现的诸如环境恶化、贫富两极分化、地区及城乡差距拉大以及腐败问题等等看得一清二楚,在心理上感到不服气,有些日本人仍然看不起中国,日本的媒体也喜欢挑中国的毛病,用以证明"日本自己还行"。
第三,正如有的日本外交官所指出的,需要"抑制民族主义",防止它成为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障碍。这位外交官还认为搞排外的民族主义"也往往容易变为针对其煽动者的'双刃剑'。"今后,中日两国仍然需要防止出现"民族主义刺激民族主义"的恶性循环。
第四,钓鱼岛主权争端和东海油气田开发问题成为两国之间的一个突出矛盾,可能上升为影响两国关系的一个主要障碍。如何找到一种能够解决开发海洋资源的紧迫需要与主权争端久拖不决之间的尖锐矛盾的现实可行、互利双赢的措施,考验着中日两国的智慧。
第五,在中日领导人这次会谈中提及的"饺子事件"很典型地反映了中日两国国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之不足,相互感情之脆弱。在日本,"饺子事件"经过日本媒体的热炒已经成为一种"象征",成为一种"符号",其内涵就是中国出口日本的食品"不安全"甚至"有毒", "饺子事件"居然成了近年来日本国民当中对中国持有好感的人数比例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尽管许多日本专家参观了中国制造出口日本的食品的工厂,认为其卫生状况甚至超过了日本自己的食品工厂,尽管日本厚生省统计从中国进口的食品的不合格率位于"不合格率最高的10个国家"的名单之外,而且比美国还低,但是,鉴于从中国进口的食品的数量极大,因此从绝对数量看,从中国进口食品出现问题的案例较多。这恰恰是中日食品贸易关系密切的一个反映。然而,尽管如此,建立一种防止突发事件影响两国关系及国民感情的机制,成为两国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