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坛的“过气人物”——前副总统阿尔·戈尔这两天又成了媒体上的红人。他不仅获得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公布的2007年“地球卫士奖”,还成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联合国最新发布的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也使他获奥斯卡提名的电影再次受到关注。一时间美国掀起了一股“戈尔热”,甚至一些“戈尔迷”办起了“戈尔2008”的网站,呼吁他出来参选。戈尔的“后白宫生活”能如此风光,正是因为他把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环保主题做得声势浩大。
主业:环保宣传
戈尔一直是一位坚定的环保主义者,在白宫任职期间,他积极推动克林顿签署《京都议定书》,在2000年的总统竞选中,他也一再推行“绿色政纲”,但“环保牌”这柄双刃剑使他触怒了受益于大工业的选民,结果令其含恨败北,有人说是环保理想断送了他的总统梦。不过离职后的戈尔仍然“痴心”不改,他周游列国宣传环保观念,2005年曾到清华大学发表演讲。
戈尔的另一项“环保大手笔”是投资并参与拍摄纪录片《不愿面对的真相》。在影片中,戈尔一改过去刻板的政治外表和略显木讷的个性,以地球村普通公民的身份向观众讲述承载着人类的这颗脆弱星球的惨痛遭遇,向人们展示全球变暖的危害,并向世界发出警示:长此以往,冰川将融化,洪水将泛滥,人类的家园将遭遇毁灭性破坏。影片出乎意料地获得高票房和好评,令他名利双收。
副业:互动电视
戈尔能成长为“电影明星”,一定程度上源于他对传媒事业的热衷。年轻时的戈尔曾在报社供职,并在越战中当过随军记者。离开白宫后,电视网络成为他“环保主业”的另一“副业”。2005年4月,戈尔揭开了他一手创办的电视网络“潮流”的神秘面纱。该电视网络是一个融有线电视与因特网于一体的传播平台,标榜要“为美国的民主理念插上信息的翅膀”。“潮流”鼓励观众拿起DV,自己制作电视节目,讲述他们生活中发生的故事,这种策略不仅可以大大压缩昂贵的节目制作费用,而且可以充分调动观众的参与性和关注度。
并未远离政治
告别政坛的戈尔其实并没有远离政治,他努力吸引公众的视线,争取民众支持。戈尔曾坚决反对布什发动伊战,并且预言战后会出现乱局,料定布什政府对此毫无准备。美国遭遇飓风灾害后,他曾用私人资金包租2架客机,并动用私交,说服运输部批准飞机在新奥尔良降落,帮助转运了大约270名灾民。他还针对布什政府在“9·11”后对在美阿拉伯人的歧视行为提出尖锐批评。
随着布什政府深陷伊战泥潭,不少美国人开始怀念起戈尔。2008年美国总统竞选的大幕徐徐拉开,戈尔将东山再起的传言也不胫而走,有人甚至将他看成“尚未宣战的重量级人物”。不过戈尔是否能挫败劲敌,让“白宫梦”成真,还需要实力加运气,毕竟占领道德高地的“绿色政纲”与反恐、伊拉克、医疗、移民等要务相比,要显得逊色不少。
版权所有 2000-2009 北京周报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