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中同行之家”效果图
《北京周报》:能解释一下您在创作中的体会吗,您设计的哲学是什么,您如何看待这座竹建筑和名为“平衡城市”的德国馆之间的关系?
海因斯多夫:我在创作中并没有遵循某种建筑哲学,如果有,那就是追求完美,独特的表达和创造。我非常钟情于竹子,把竹子作为一种非常现代的建筑材料加以使用,并向观众传达这一理念。我用传统的加工方式对竹子进行处理,竹子自身所具有的艺术特质让我非常着迷,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适宜于用作现代艺术和建筑的材料。我要让走进这座竹建筑的人大吃一惊,发现竹子竟然有这么多种用途。作为创作者,我更想让观众注意到竹子在未来可持续发展中,在城市化进程中以及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独特作用。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一话题的关注。
德国馆“平衡的城市”是座非常现代的建筑,外立面采用一种未来派的设计。我所设计的“德中同行”项目馆从外观上看迥然不同,但它们都有着共同的主题。在德国馆内,一切都围绕着本次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我们的竹建筑也是在传递着让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题。由于场地所限,我必须在有限的空间内把“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融入到“德中同行”的主题中去。
《北京周报》:中国正在努力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在一位建筑艺术家眼中,什么是和谐?要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内实现和谐和平衡,至关重要的一点,您认为是什么?
海因斯多夫:作为艺术家,和谐和冲突都是必要的创作元素。这两点对形成一幅作品的力度至关重要。在上海的许多地方人们都能够注意到这一点。我认为,上海是世界上最令人兴奋的城市,有着独特的魅力,各种力量相互交织,形成了富有张力的和谐与平衡。但表象经常是会说谎的。高架桥和闪烁的霓虹灯不会是都市未来发展的方向。那些只要速度、不要质量的,那些毫无特色、千篇一律的建筑也不是未来我们想要的。在我看来,为了城市未来的平衡,我们必须强调设计的力量,材质的选择。城市设计中要强调空间的分布,而不是一味地增加道路建设,应该通过城市规划让交通尾气减少或者排放到城市之外。我认为上海能够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典范,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