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订阅方式 邮件订阅 手机报
 
 

 

首页 要闻 国内 国际
访谈 经济 人物 文件
学者:日本最大访华团应该带着沉思走
• 2015-05-26 • 来源:中青网
标签: 日本3000人访华 意义 作用
打印
纠错 字号:

 

吕耀东,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外交研究室主任。

中国青年网北京5月25日电(记者 杨月)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2日至24日,3000多位来自政治、经济、旅游、文艺等各界的日本友好人士组成大型观光文化交流团,出席了中日友好交流大会,这是近年来日本最大规模的访华代表团。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出席中日友好交流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据了解,这次交流团的3000位友好人士来自日本全部47个都道府县,还包括多名知事和副知事,他们前往北京、天津、河北等7个地方进行了观光交流。期间,中日旅游业界、文化交流机构、经贸投资机构也在北京举行了一系列观光文化交流活动。

日本为何派出如此大规模的访问团来中国,其意义和作用何在?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背景下,中日关系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就这些问题,中国青年网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外交研究室主任吕耀东。

 

派出最大访华团不意味着“破冰”、“回暖”,而是沟通和交流

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中日双方应该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在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基础上,共促和平发展,共谋世代友好,共创两国发展的美好未来,为亚洲和世界和平作出贡献。他指出,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对任何企图歪曲美化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历史的言行,中国人民和亚洲受害国人民不答应,相信有正义和良知的日本人民也不会答应。习近平还指出,中日友好的根基在民间,中日关系前途掌握在两国人民手里。

“不能说日本派出最大访华团就意味着双方关系‘破冰’、‘回暖’,因为双方业已存在的问题仍需要磋商解决。”吕耀东指出,互访的基础依然是APEC领导人会议前夕中日宣布达成的四点原则共识。互访是落实四点原则共识的表现形式,体现了双边互动关系的展开。但要考验日方的诚意,首要的是日本应该正视和直面两国之间存在的“历史问题”。

同时,吕耀东指出,安倍上台以来,日本对外战略及海洋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海洋安全战略的扩张主义、现实主义色彩日趋浓厚,已经成为影响东亚和平稳定及地区海洋安全环境的不确定因素。日本提出从“岛国”走向“海洋国家”的战略构想,与日本走向“正常国家化”,实现政治军事大国的战略目标直接关联,是日本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海洋战略构想是力求通过保护所谓本土安全、海上通道及经济安全,谋求政治与军事大国化,并与美国以同盟机制掌控西太平洋海权利益。”吕耀东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和综合国力的迅速发展,中日关系正进入敏感复杂的“调适期”。如何维护双边关系大局,明确坚持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定位,不仅事关中日关系的未来走向,也事关亚太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对此,必须积极应对日本安保政策及对外关系的新变化对于地区安全环境的影响。

 

来访交流也是“问题表达”的契机

“中国政府支持两国民间交流,鼓励两国各界人士特别是年轻一代踊跃投身中日友好事业,期待两国青年坚定友好信念,让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世世代代延续下去。”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

回顾以往的民间交流活动,吕耀东说,“以往交流充分创造良性互动的氛围,到社区走一走,到地方参观观摩,进行经贸洽谈、文化交流等等……”吕耀东表示,“随着今后的中日两国间‘历史问题’的凸显,有必要触及深层次问题的交流。”他认为,“如果不触及彼此问题的争论与对话,这样的交流很难说是真正促进双边互动。必须还原历史事实,直面问题所在。”

吕耀东认为,双边互访象征良性互动,但也不放弃问题的表达,在今年“历史节点”重申坚持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定位,绝对有必要,也意味着“温故而知新”。“访华代表团应该带着沉思走,带着问题走,带着反思走,这样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希望两国青年之间坦诚交流,有碰撞,有辩论,确实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对于中日青年之间的交流,吕耀东还举例说到,“日本一些中学教材中把侵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称为‘南京事件’,还以人数问题为由否认大屠杀事实本身,实则是一种狡辩,是否认军国主义侵略罪行的具体表现。这样的问题可以通过双方交流互动还原历史真相,正如日前媒体报道,‘日本大学生代表团将参加修复南京城墙20周年纪念活动’,报道指出:‘日本大学生积极参与体现了正视历史的明确态度’,‘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于治疗战争给人们心灵上带来的创伤,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深两国人民推进中日友好事业、维护世界和平共识。’”吕耀东认为,“这样始于1995年的中日共同修复南京城墙活动,应该发扬光大,继续坚持下去。通过这样意义重大的活动,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促进中日两国青少年形成共同维护中日关系大局的共识。”

吕耀东进一步解释到,“两国青年们参加修复南京城墙20周年纪念活动,会引起日本大学生们去思考、去求证,只要去求证,就会发现‘东京审判”等早已有定论,日本青年可以在国会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及联合国官网查询到相关历史文献材料。”

吕耀东还表示,“对于二战加害国日本而言,今年是日本正视历史、反省历史的机遇之年,除了加强政府间交流,双方民间交流更须深入且有质量,要与“历史节点”的氛围相吻合。

 

历史虚无主义站不住脚 下一代不能忘记昔日民族苦难

吕耀东认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最好的方式是教育下一代不忘昔日民族苦难,远离历史虚无主义,让中国近代史教育直抵青少年内心,真正发挥作用。”正如习近平在讲话中所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牢记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不忘战争,是为了维护和平。”

“历史不容歪曲,现在互联网信息极大丰富,青少年判断能力还不够强,容易受到一些错误信息误导,但我相信随着教育的引导和他们自己的成长,他们会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历史虚无主义终究是站不住脚的。”吕耀东认为,“面对他国对历史的歪曲,我们在谴责的同时更应该从自己出发,着力加强青少年对自己国家、自己民族的近现代史的学习和体会。”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投其所好和过分商业化都是不对的。在互联网时代,尤其需要采用多种形式、多种表现手段,比如借助影视片等方式给学生讲述历史。”但影片不能“只放不讲”,吕耀东认为,找到优秀教育工作者去解读也很重要,可以开展系列抗战影片推介宣讲,如开设青年专场、学生专场等。

谈到目前抗战影视剧,吕耀东说,任何一个国家通过影视表达反击侵略都是无可厚非的。他举例说,俄罗斯电影《兵临城下》(2001年首映)反映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神枪手瓦西里枪法百发百中,令侵略者闻风丧胆。我国电影《战争子午线》(1990年首映)反映出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的残酷性,就连身处其中的少年儿童也无法置身其外,必须用稚弱臂膀举起石块全力向敌人扔去……剧中孩子们希望和平、渴望上学的感人一幕,直至今日都让他难以忘怀。

“我们需要《地道战》(1965年首映)这样的全民抗战的影视作品,剧中高老钟手持手榴弹,怀揣《论持久战》,面对进犯乡里的侵华日军,一句坚定的‘准备战斗’,激发了一代人昂扬的家国情怀。抗战电影《血性山谷》(2001年首映)反映出中华儿女视死如归的抗战血性……”吕耀东认为,如今,面对日本历史修正主义的泛滥,我们需要这样饱含民族大义、英勇抗击军国主义侵略者的优秀影视剧更多地涌现。

采访中,吕耀东还谈及自己在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日莫斯科街头的所见所闻:“今年是苏联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走在英雄城市莫斯科的大街小巷,处处可见卫国战争宣传标语和卫国战争英雄铜像和画像。橙色与黑色条纹相间的圣乔治丝带象征着胜利,被人们争相佩戴。”他认为这对我们也很有借鉴意义。

“我们如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如何以自己的方式纪念我们的抗日民族英雄?都需要青少年更多的思考和实际行动。只有记住了二战空前的民族灾难,才能避免类似灾难的重演。”吕耀东最后表示。

 

相关文章:
· 日本3000人访华团 习近平都接见了哪些人
· 习近平接见日本访华团 收安倍亲笔信
· 日本3000人“日中观光文化交流团”游览后海南锣鼓巷
· 媒体聚焦:日本3000人访华团有何“使命”?
微信关注 北京周报

微信号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QQ空间
腾讯微博
Fcaebook
Twitter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