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订阅方式 邮件订阅 手机报
 
 

 

首页 要闻 国内 国际
访谈 经济 人物 文件
污染地图创始人马军:治霾需要每个人的参与
本刊记者 郑阳 • 2015-03-02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 马军 污染地图
打印
纠错 字号:

 

 手机应用“污染地图”是马军领导的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的作品。这款应用提供了全国190个城市的空气指数和污染物浓度,并且在地图上标注了各地将近4000家主要污染源排放企业和其排放数据。

人们可以通过地图直观了解自己所在地的环境数据,并和全国其他地区进行横向比较,同时也能了解污染具体都是来自哪些企业。更重要的是,所有数据都是实时更新。这样一张污染地图在世界范围内还是首例。而就是这张“地图”,马军已经持续绘制了将近十年。

   从2006年的“中国水污染地图”,到2007年的“空气污染地图”,再到现在集合所有数据而成的手机客户端,马军这一路走下来全凭着一个信念:信息公开是解决中国环境问题的关键。

马军认为,司法体制的改革和环境问题的难度相当,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实现,而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公众的监督就要作为一个替代的手段。“不能认为某个个人、组织或部门能够神奇地去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需要公众广泛的参与,而参与的前提就是信息的公开。”

“最终有一天,公众可以拿着手机去问,是谁没有认真去执法,又是谁在保护这些企业。”马军说。

 
网民将污染地图上的监测情况在微博上发布,并针对相关企业、政府主管部门提出质疑。
 

目前,“污染地图”的努力取得成效。据马军介绍,在手机应用上线之前,已经有1800家企业主动向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介绍自身污染排放情况,主要为外企和民企。在应用上线后,又新添了200多家,而其中主要是大型国企、央企。

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可喜的变化。在山东某玻璃生产厂家给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的报告中显示,该厂家在今年二月对生产线系统进行了改造,其排放物中的氮氧化物含量已经降到了之前的四分之一左右。

随着“污染地图”的继续完善,未来马军还计划推出第二款手机应用“蔚蓝地图”,里面会添加一些生活性的实用功能,比如每日污染指数预报,以此来吸引更多普通民众,拓展他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通过国际经验可以看到,环境治理最大的效果往往是在前十年所取得的。”马军说,“因此我们一定要抓住未来这十年的时间,争取能够有所作为。”

 

背景资料:

马军,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新闻专业毕业,致力于水污染防治和环境信息公开。曾在香港南华早报任职研究员,2000至02年出任南华网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1999年,他编著的《中国水危机》出版,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2006年5月,入选美国《时代周刊》“2006年全球最具影响的100人”。2006年6月,组建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领导编写了我国首个水污染公益数据库——“中国水污染地图”。2014年6月9日“污染地图”APP正式上线,环境数据实时刷新。

相关文章:
· 世卫:全球1/8死者死于空气污染
· 我国中东部地区98万平方公里面积空气污染
· 多地向空气污染宣战 铁腕决心更需实效支撑
· 超九成省份宣战空气污染 铁腕治理前所未有
· 南京启动空气污染红色预警
微信关注 北京周报

微信号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QQ空间
腾讯微博
Fcaebook
Twitter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