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打印
| 纠错 | 字号:小 中 大 |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既是国家战略,也是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的厚重课题。在昨日举行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开幕式上,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福建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张帆,从各自的专业视角出发,对走好新丝路进行了阐释。
“世界从未如今日般紧密联系,亚洲从未如此迫切地需要合作共赢。”作为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在开幕式上,援引了老挝外交学院院长永·占塔琅西先生的论断。在他看来,讲好中国故事,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赋予我们的新任务。
“泉州与福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这里记录了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精彩故事,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遗产和精神财富。”周明伟介绍,在历史上,中国的丝绸、印度的香料、阿拉伯的特产随着来往的船只流通,基督教、佛教传入中国,落地生根,并形成了团结互助的共同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战略让不同背景、不同信仰的人们将平等包容的价值观进一步传播,我们应当多语种多媒体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
“认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辉煌,传承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精神,多角度、全方位开展理论研究,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是世界各国尤其是海丝沿线各国专家学者的共同责任。”在开幕式上,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社会科学院院长张帆如是说。
张帆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课题研究既具挑战性,更有吸引力。他从时空性、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和互利性等五个方面阐述了该课题研究的特性,建议研究学者要意识到这个历史课题拥有着巨大容量,着力研究海上丝路文化的核心价值,海上丝路沿线国家交流交往的历史,海上丝路形成跨文化、跨领域的成功经验,推进建立多维度的区域交流合作机制,有序引导海丝沿线国家包容发展、和谐发展、共同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