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订阅方式 邮件订阅 手机报
 
 

 

首页 要闻 国内 国际
访谈 经济 人物 文件
“政企关系”为何成为习近平改革核心?
• 2015-02-28 • 来源:大公网
标签: 经济体制改革 政府与市场
打印
纠错 字号:

 

据刚刚公布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共将经济体制改革置于改革最优先的地位,决心延续中国近三十年的“经济奇迹”。是次全会公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其实,由习近平担任起草小组组长的中共十八大报告就已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正如事实呈现的,在中国式市场经济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呈现明显的不平衡状态,国家力量相对于市场力量要大的多,即中国的市场经济具有明显的强化国家力量的特征。这已成为阻碍中国持续繁荣增长的主要根源之一。

政府或国家应在经济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究竟应是何种样式,一直是比较政治经济学关注的核心议题。比较经验证明,国家在一个社会启动经济增长阶段扮演着重要角色,强国家则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客观的说,自由主义的分析文章普遍忽略了国家行动主义的作用,特别是新古典主义的文献。

事实上,每一个新兴国家崛起时,无不借助于国家的力量来启动增长。即使是被视为自由市场的正统者——英国,也等不及经济在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作用下发展起来,创生了大型国营巨头——东印度公司。独立战争后的美国、1870年代的德国、1950年代的日本和韩国,无不是在兴起阶段通过国家行为启动的增长。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对于许多国家主义者来说,“把国家找回来”的概念往往被解释成“将市场和社会踢出去”。可是,如果缺乏发达的公民社会和市场力量,那么国家就必然要承担全能政府的角色,因为它即使想放权,也没有可以放权和委托的对象。随着公共事务日益复杂和不断增多,有限的国家资源将无法应付。其结果可能是,一方面的旧的问题还没解决,另一方面新的问题越来越多。在最坏的情况下,可能引发社会对国家和政府的普遍不满与失望,国家越来越难以获得社会的支持。

国家这只“有形的手”与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之间的边界,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关键。而适当的政企关系,被认为是十八、十九世纪西方国家经济兴起的重要因素。然而,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中国,适当的政企关系依然不存在,反而是存在强化这种紧密的政企联系的特征。

中国堪称当今世界正常国家中政企关系最为密切的国家。这是因为中国有社会主义道路和相关意识形态的限制,决策层担心国有经济比重下降与现存意识形态有一定的冲突;而抓住大型国企有助于执政党保持执政地位,增强执政党控制国家经济的能力。这便是隐含在中国政府与市场关系背后的政治逻辑。

可以说,国有企业成为近十年“中国奇迹”的受益者,同时也将成为中国经济继续发展的绊脚石。中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国家成为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和运营者。审视中国近些年经济的变化,会明显的发现国家渗透参与市场的力度在不断的扩大。此外,多起国企并购失败的案例显示,在全球市场竞争时,企业的国有性质可能带来的更多是阻碍,而不是助益。这一点,对中国的国有企业来说尤其明显。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在一个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发展目标的国家中,国企扮演的角色到底是怎样的,而现有的国企(特别是央企)应该进行怎样的改革。对此,相信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政府必然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如此,中国的持续增长才会可能,“中国梦”才有实现的基础。

 

相关文章:
· 中国明确今年经济体制改革任务
· 今年经济体制改革锁定九大任务
· 发改委:确保完成今年经济体制改革九大重点任务
· 中国明确今年经济体制改革任务
微信关注 北京周报

微信号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QQ空间
腾讯微博
Fcaebook
Twitter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