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
  •   2010年8月27日,一个随父母躲避洪灾的女孩在巴基斯坦信德省苏库尔难民营喝水。      新华社/路透
  •   2010年9月13日,巴基斯坦达杜的洪灾难民们奔向直升机刚刚投放的救援物资。      新华社/路透
  •   2011年3月22日,突尼斯难民在意大利最南端的兰佩杜萨岛上搭建帐篷。自2011年1月突尼斯局势出现动荡以来,大约有超过一万五千名难民涌入意大利最南端的地中海小岛兰佩杜萨岛。      新华社/路透
  •   2011年3月28日,在埃及与利比亚边境的塞卢姆口岸,滞留在此的难民跨越海关栅栏。在利比亚遭到空袭后,利比亚和埃及边境地区开始出现难民潮。大批在利工作的非洲难民聚集在利比亚埃及边境,这些人大多数为乍得人,他们没有合法进入埃及的签证,只好等待国际移民组织或本国政府的救援才能回到祖国。      新华社记者才扬 摄
  •   2011年7月5日,在肯尼亚的达达布难民营,一个索马里女孩挤在队伍里等待领取食物。达达布难民营位于肯尼亚和索马里边境,近年来的战乱和饥荒让这里人满为患。      新华社/法新
  •   2011年8月6日,在肯尼亚达达布难民营,索马里妇女背柴返回住地。素有“沙漠之城”称号的肯尼亚达达布难民营是世界最大的难民营,目前有近40万逃离家园的索马里难民寄居于此。虽然国际救援机构提供的食物可以维持最低生存需要,但由于地处荒漠地带,烧煮食物的燃料严重缺乏,寻找木柴成为难民营里妇女儿童每天最重要的任务。      新华社记者赵颖全 摄
  •   2011年8月19日,在南苏丹首都朱巴联合国难民署设立的过渡营地中,几名小返乡难民用手接雨水。独立后的南苏丹是全球最落后的国家之一,90%的人口生活在国际贫困线以下。安置返乡难民对南苏丹政府来说困难巨大。联合国难民署也把在南苏丹的工作重心转为援助返乡难民,设立过渡营地供其短期停留,并提供基本生活用品和交通运输服务,同时协助南苏丹政府制订计划,开垦荒地集中安置返乡难民定居。    新华社记者吴晓凌 摄
  •   2011年8月20日,在位于埃塞俄比亚边境小镇多洛阿多的科贝难民营的无国界医生组织(MSF)医疗站,一名孩子因营养不良而无法进食,他的母亲用导管给他喂食。      新华社记者金立旺 摄
  •   2011年8月22日,在南苏丹的小镇库达,一名从喀土穆返乡的双目失明老人由妻子牵引着行走在原野中。在与核查人员的会面中,他的返乡难民身份得到认可,可以获得建房材料。独立后的南苏丹是全球最落后的国家之一,90%的人口生活在国际贫困线以下。大量返乡难民除了随身携带的家当一无所有,缺少赖以生存的房屋和土地,成为这个贫困国家中尤为弱势的人群。       新华社记者吴晓凌 摄
  •   这是2011年8月22日在埃塞俄比亚边境小镇多洛阿多拍摄的马尔卡迪达难民营,这里容纳了近3万难民。      新华社记者金立旺 摄
  •   2012年8月8日,在刚果(金)东部戈马附近的一处难民营,难民冒雨等待领取救济食品。新华社/美联
  •   2013年12月1日,阿富汗儿童在楠格哈尔省贾拉拉巴德郊区一处难民营的露天课堂上课。新华社/法新
  •   2013年12月9日,在中非共和国首都班吉,一家修道院收容了大约一万名难民。中非共和国局势长期动荡。      新华社/美联
  •   2014年1月9日,难民乘船抵达南苏丹博尔以南25公里的明卡门准备前往难民营。联合国难民署2014年1月1日发表声明说,南苏丹2013年12月15日发生武装冲突以来已导致约19万人被迫逃离家园。      新华社/法新
  •   2014年3月8日,一个来自叙利亚阿勒颇的难民家庭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一个临时搭建的棚子内躲雨。联合国难民署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11年3月叙利亚危机爆发以来,有约270万名叙利亚难民逃往约旦、土耳其、伊拉克和黎巴嫩等邻国避难。随着难民人数增加,这些邻国已不堪重负。      新华社/法新
  •   2014年3月13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人们在纪念活动上播放一名叙利亚难民小女孩放飞一只心形气球的动画。当日,俄罗斯民众在莫斯科举行了纪念叙利亚内战三周年的活动。      新华社/路透

为了逃避战乱,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为了躲避灾害,他们不得不在异乡艰难过活;但恰恰又是他们,无时无刻不企盼着重返家园,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难民。难民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的一大顽疾。从2001年起联合国把每年的6月20日定为世界难民日,希望借此引起国际社会对全球各地难民困难处境的关注,并呼吁保障难民的基本权利。      新华社(安希雅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