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
  •   北京创客空间运营团队成员陈思在手绘“2013创想马拉松48小时”活动的宣传板(4月12日摄)。
  •   2013创想马拉松活动现场,工作人员为参加活动的七旬老人与大学生签到(4月12日摄)。
  •   2013创想马拉松活动现场,“创客”刘阳在展示48小时内创作的手机摄像稳定器(4月14日摄)。
  •   拼版图片。上图:北京创客空间联合创始人王盛林在“2013创想马拉松”活动间隙休息。尽管发着烧,但他还是全程参与活动的筹备、举办(4月14日摄)。下图:创客空间运营团队成员郭冲在整理睡袋。由于空间的工作量不少,郭冲的家离中关村较远,为了节省时间,他经常睡在办公室(4月17日摄)。
  •   北京创客空间举办的“建筑信息模型”交流会现场(4月17日摄)。
  •   北京创客空间运营团队成员郭冲在调试3D打印机(4月17日摄)。
  •   “在点阵屏上绘画”工作坊活动现场,一对父子在讨论设计的点阵图案(4月20日摄)。
  •   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展厅,创客空间运营团队的成员筹备“在点阵屏上绘画”工作坊(4月20日摄)。
  •   “创客”程晨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展厅中调试电脑,准备“在点阵屏上绘画”工作坊的展示(4月20日摄)。
  •   北京创客空间运营团队成员宋典在制作音箱扩音器(4月26日摄)。
  •   一名“创客”在更改一枚原件的电阻(4月26日摄)。
  •   北京创客空间内摆放的DIY作品(拼版图片,4月26日摄)。
  •   一名中国“创客”和一名外国留学生在讨论把滑板制作成四弦琴(4月26日摄)。
  •   北京创客空间联合创始人王盛林在办公室(4月26日摄)。
  •   北京创客空间联合创始人王盛林(右)和运营团队成员郭冲合影(4月26日摄)。

在北京中关村国际数字设计中心9层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是在铺满了电路板、电线、工具的桌子上埋头忙碌,就是对着电脑一行一行敲打代码;这群人中有些是在校学生,有些在企业供职,尽管大家从事的领域各不相同,但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头衔——“创客”。而这个汇聚创客的地方,就是北京创客空间。

创客空间缘起于国外的Hackerspace,是一种全新的开放式实验室平台。各行各业的人聚集在一起,通过交流分享,确立一个点子,然后把设想的东西做成实物。

“一开始就是玩。”北京创客空间联合创始人王盛林说。

2011年本科毕业时,王盛林在宣武门附近租了一间20平方米左右的小屋,相约志同道合的好友,每周举办一次工作坊,探讨有意思的想法,并把这些创意设计动手做出来。魔方机器人、四轴飞行器、多点触摸桌都是他们DIY的成品。

然而,制作出一个像样的成品往往需要反复试验、耗费不少原材料,而作品本身却并非以盈利为目的。为了维持工作坊的运转,王盛林在努力把各种创意变成现实的同时,还要与不同的投资公司洽谈,为投资人展示对空间的构想,期待获得他们的青睐。

2012年,北京创客空间被授予中关村创新孵化器的称号。在中关村优惠政策的帮助下,他们从20平米的活动室搬进了200平米的办公楼。“摇滚地震局”“创客音响”“3D打印机”这三个从创客空间开放实验室中成长起来的团队,也已经变成具备商业运作能力的创业公司。

如今,创客空间每周的技术分享会都能吸引几十人乃至上百人参与。今年年初,他们还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开合作,每月在中心举办一次工作坊。本着“分享和开源”的理念,空间的设备也会定期向公众开放,供大家使用。

“不管你来自什么行业或拥有怎样的背景,只要你有想法,都能来创客空间动手实现它。”王盛林说,“这是一个梦想实验室。”        新华社发(马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