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
  • 这是97岁的伊莎白拿着自己年轻时在中国拍摄的照片(12月14日摄)。
  • 这是伊莎白(前排左二)的学生和朋友为她祝贺97岁生日(12月13日摄)。
  • 这是97岁的伊莎白在家看报纸(12月14日摄)。
  • 这是97岁的伊莎白(右)与儿子柯马凯一起查看她年轻时在中国拍摄的照片(12月14日摄)。
  • 伊莎白在家中用电脑写作(12月14日摄)。
  • 伊莎白(右)与丈夫在河北考察时留影(资料照片)。
  • 伊莎白在河北石家庄教学时,骑马去10公里外的一个学校(资料照片)。
      她回忆说,每次她骑马离开石家庄时,这匹白马总是走得很慢,而返回时,马儿总是跑得特别轻快。
  • 在河北西部山区的十里店村,伊莎白与当地村民交谈(资料照片)。
  • 伊莎白在河北劳动(资料照片)。
  • 伊莎白(右)与丈夫、儿子留影(资料照片)。
  • 伊莎白在太行山区(资料照片)。

2012年12月15日,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加拿大人伊莎白·柯鲁克刚刚度过了她97岁生日。她是一名教育家,是新中国英语教学拓荒人,她的许多学生活跃在中国外交和英语教学领域。从一个青春洋溢的少女到白发苍苍的耄耋老者,伊莎白亲历了中国20世纪的风云变幻——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设新中国、改革开放……这位“世纪老人”带给我们太多回忆:

1915年,我生于四川成都,父母都是当时华西协和大学的教师。我的青少年时期,一半在中国度过,一半在加拿大度过。1938年,我在加拿大获得硕士学位后回到成都,在当时的重庆璧山县大兴镇进行社会调查,并邂逅了我后来的丈夫英国人大卫·柯鲁克。1942年,我随丈夫回到英国。当时斯诺的《西行漫记》在西方非常流行,但这本书出版于1937年,有些情况已经时过境迁。于是,我和丈夫想写一本关于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变革的书。怀着这个想法,1947年夏天,我们途经香港和上海,再到天津,最终来到冀豫交界的武安县西部山区的十里店村开展社会调查。

在十里店村,我们早上6点到8点政治学习,之后就走街串巷,到农户家里采访,了解这个村庄的历史和土改情况。这期间我们和当地干部一起用餐。当地农民不喜欢坐在桌子前吃饭,他们端着盛满饭菜的碗,到街上和邻居们边吃边聊。这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接近他们,和他们谈话的好机会,而且这种环境很令人放松。

结束十里店的调查后,我们来到石家庄外语训练班(北外的前身)教英语,并决定留在中国,这一留就留了近70年。

我很高兴在中国度过了大半生,能够亲身经历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如果我当时选择留在加拿大,我就无法经历这一切。遗憾的是,我没有打下很好的中文基础。因为我们在学校的工作就是尽量为学生创造英语环境,我们被要求尽可能每时每刻都讲英语。我觉得这样做是对的,但是我因而没有学好中文。不过我的3个儿子都是将中文和英文同时作为母语学习的,我很欣慰。          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