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
  •   张宇在自己经营的店铺望着写有“祖传百年世家”字样的牌匾(2月29日摄)。    新华社发张超群 摄
  •   张宇在“泥人张美术馆”制作以关公为原型的泥塑作品(2011年12月28日摄)。    新华社发张超群 摄
  •   张宇(右)在“泥人张”工作室指导技师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上色前的打磨(2011年12月28日摄)。    新华社发张超群 摄
  •   张宇(左)在“泥人张”世家绘塑老作坊查看工人们制作的泥塑样品(2011年12月28日)。    新华社发张超群 摄
  •   张宇在“泥人张”世家绘塑老作坊为自己的泥塑作品“惜春作画”上色(2月24日摄)。    新华社发张超群 摄
  •   张宇的学生在“泥人张技艺传习室”学习塑造泥人面部技巧(2月24日摄)。    新华社发张超群 摄
  •   张宇在“泥人张”世家绘塑老作坊为自己的泥塑作品“惜春作画”上色(2月24日摄)。    新华社发张超群 摄
  •   张宇在创作时经常与自己的作品“对视”,思考作品要表现的内在情感(2月24日摄)。    新华社发张超群 摄
  •   张宇(右一)在“泥人张美术馆”指挥工作人员将刚烧制好的泥塑搬入工作室(2月24日摄)。    新华社发张超群 摄

“泥人张美术馆”坐落于天津古文化街深处的通庆里四号院,推开厚重的红色木质大门,伴着吱吱呀呀的声音,青砖、绿竹、红栏相继进入眼帘,一座素雅古朴的二层砖木小楼矗立在小院中央。院外的闹市熙熙攘攘,而院中却是难得的静谧。“泥人张”第六代传人张宇就是在这里向“泥人张”传习班的学员传授泥塑技艺。
出生在彩塑艺术世家的张宇从小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6岁开始学习泥塑,18岁就接过了“泥人张”世家的担子。16年间,张宇在继承“泥人张”技艺的同时经营“泥人张”品牌,并在天津开设了一家“泥人张美术馆”。
天津“泥人张”彩塑创始于清代道光年间,从第一代张明山先生至今,走过了近两百年的历史。张明山因为“技艺高深、触手成像”在18岁即得艺名“泥人张”,此后,人们便用“泥人张”来称呼他的后代和由他创作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泥塑作品。作家冯骥才在《俗世奇人》一书里写道:“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泥人张”彩塑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早在1915年,张明山创作的彩塑作品就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奖,“泥人张”第二代张玉亭的作品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誉奖。2006年,天津泥人张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工业化的今天,这种独特的彩塑艺术依然保持着传统的制作工艺。“单单选泥就有不少讲究”,张宇介绍,捏制泥人的土取自天津西郊草木繁茂之处、地下三尺左右的红色纯净黏土,经化浆、过滤、晾干,再加入棉花等辅料,反复槌、砸,使泥料充分熟制,最后放入地窖,经过三年窖藏之后方可使用。接着经过复杂的手工塑形、自然风干,入窑烘烧,打磨着色等工序,一件泥人的制作才算告一段落。
“泥人张”技艺的百年传承中,除了父子之间的口传心授之外,“泥人张”后代通过开班授课,教授泥塑爱好者和美术专业学生学习“泥人张”彩塑技艺,不断将这项传统技艺发扬光大。近些年,社会上制作、经营、推广“泥人张”彩塑的个人与机构也越来越多,但在张宇看来,只有祖师张明山才能称得上是“泥人张”彩塑大师。在“泥人张”技艺诞生的时代,百姓需要一种纪实风格的艺术形式,记录当时的社会风貌,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流传下来,兼顾叙事手法和彩塑技法的“泥人张”满足了“观众”的愿望,也成就了自己的辉煌。而在数字时代的今天,“讲故事”的方式、观众的期待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泥人张”的传人,张宇觉得自己的责任更多在于技法的传承和推广——在完整保存先世作品的同时,让所有喜爱它的人能够分享这门艺术。
“通过传授,我希望人们掌握的是‘泥人张’的技艺,而不是模仿它的风格,今后,不但‘泥人张’是中国雕塑艺术的精品,还要有更多精彩的雕塑门类涌现出来。”张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