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
  •   日星铸字行的铜制字模由当年功力深厚的工匠一笔一划雕刻而成,尤为珍贵,为台湾仅存的一份(9月2日摄)。    新华社记者任正来 摄
  •   每当访客饶有兴趣地问起活版铸字等问题的时候,张介冠总是问之必答,语重心长(9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任正来 摄
  •   日星铸字行老板张介冠操作铸字机铸字,整齐的方块字顺序而出(9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任正来 摄
  •   活版字体的数字化修复存储刚刚起步,日星铸字行老板张介冠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9月2日摄)。    新华社记者任正来 摄
  •   查看珍贵的铜制字模是张介冠每天的例行公事(9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任正来 摄
  •   年轻人在日星铸字行选购铅字。这些铅字可用来印制名片、喜帖及进行平面设计等,每个铅字只需人民币几块钱(9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任正来 摄
  •   当活版印刷走向没落,日星铸字行优美的铅字也蒙上了尘埃,这些铅字由铜制字模压制而成(9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任正来 摄
  •   银白的铅字铸好后沉甸甸,热乎乎,散发着特有的温暖(9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任正来 摄
  •   客户到日星铸字行来取铅字。以往生意好的时候,老板张介冠通常要将几百公斤重的铅字送到活版印刷厂。但现在,已没有大量铸造铅字的订单(9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任正来 摄
  •   日星铸字行老板张介冠坐在铸字机前检查刚刚铸好的铅字(9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任正来 摄
  •   日星铸字行保存有大量的活版铅字,数量达数千万之巨(9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任正来 摄
  •   一名小女孩在周末走进日星铸字行,被神奇的铅字所吸引(9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任正来 摄
  •   铸字行凝聚着张介冠毕生的心血,老人每天都要在字架间孤独地走几个来回(9月2日摄)。    新华社记者任正来 摄

 自20世纪90年代电脑排版技术普及以来,在中文印刷领域占据千年主流之久的活版印刷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那些拥有凹凸的触感,仿若压印上去、偶有不完美的汉字逐渐成为人们的回忆,随着远去的还有凝聚着铸字匠人体温与情意的活版字体。

 在近代印刷业中,铸字行铸造的铅字进入活版印刷厂,经排版、上墨、转印等工序,转化为书报上的字体走进读者手中。其中,铸字行在这条产业链中扮演着单纯而又不简单的角色。随着电子印刷业的飞速发展,原来遍布神州的铸字行已不见踪影,在台湾,也仅存一家——日星铸字行。其背后,是老板张介冠四十几年的坚守,为的是传承祖先的文化、留住汉字的温度。

 走进台北太原路街区的日星铸字行,人们经常为扑面而来的密密麻麻的铅字所震撼,其中,用来制造它们的十二万余套铜制字模散发出特有的金属味道。

 开这家铸字行的老板张介冠就是一个沉浸在汉字艺术中的老人。在他眼中,每一个汉字都蕴藏着六书造字法则,历史意义和人生哲理尽在其中。

 张介冠生于1952年,17岁跟着父亲进入铸字行,一干就是40多年。店中保存着造于20世纪初的铜制字模十二万余套,这些珍贵的字模由当年的工匠精雕细刻而成,分为楷体、宋体、黑体三种,每种按大小分为初号至六号等7个型号。当活版印厂来的订单进店,铸字行内的铸字机的隆隆声便会响起,铅液在摄氏300多度被压盖上铜模,瞬间冷却成银白的方形铅字。由这些铜模制成的铅字印刷后的字体优美,散发出鲜活的美感,个个堪称艺术品。

 印刷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华美的电脑字体取代了活版铅字,支撑铸字行生意的活版印厂逐渐边缘化,日星铸字行的生意在1990年之后步入低谷。当热闹成为过去,舍不得家传遗产与老客户人情的张介冠开始了漫漫的孤独之路。

 “活版印刷自毕升发明以来沿用了千年,有价值,更有意义,只要活版印刷术仍活着,这份工艺就要传承下去。”张介冠说。

 除了人情,令张介冠不舍的还有“字情”。在铸字行的名片上,用活版铅字印制的‘昔字、惜字、习字’六个字令人印象深刻。字虽寥寥,却凝聚了老人对汉字艺术的无限热爱。目前,除免费向公众开放铸字行外,张介冠开始将珍贵的铜模排版,录入电脑,进行数字化修复存储,以便将珍贵的活版字体发扬光大。这项任重而道远的活动已吸引了不同国家的志愿者走入铸字行,与老人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