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
  • --回到那个让人牵挂的地方
      这是1月30日在江西南昌火车站拍摄的一幅画面,一位背负着超大行李的母亲怀抱孩子匆忙赶车,准备回家过年。
      春运路上,有千里归家的艰辛,有亲人们携手同行的温暖。一个个沉重的行囊,装载了一年的收获,填满了游子归家的渴望。月台上那久违的乡音和火车驶来的一声汽笛,是一曲绵长的思乡谣。有亲人同行,回家的路不再遥远。    新华社记者周科 摄
  • --王收秋的长征邮路
      山西省太原市南寒邮政分局大虎沟投递组,今年44岁的王收秋在这里迈入了步班邮递员的第26个年头。一天35公里山路、一个月1000元左右的工资、一年12双穿坏的鞋、6个背坏的邮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王收秋和村民打招呼(3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詹彦 摄
  • --网视80秒,洪流中的揪心与感动
      一段名为《吉林省永吉县口前洪水实拍为遇难者祈福》的80秒视频,于7月29日出现在网络上。抖动的画面,记录了洪水来袭当天,被围困的一名不会游泳的市民卢续和同事,用电话线、床单、测量尺,这些简陋、原始的救援设备,奋力营救在洪流中挣扎的一个个落水者的情景。   新华社发
  • --瑶乡村医韦景儿
      佝偻的身影,沉甸甸的药箱,15年义无反顾地穿行于瑶山之间,用爱心和真情呵护着一方的父老乡亲。他就是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雅龙乡镇西村村医韦景儿,今年38岁,先天患有佝偻病。
      这是韦景儿来到村民家中为病人看病(8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黄孝邦 摄
  • --桨声·梦想
      25年、2公里湖面、往返3万多次、撑坏了8艘小木船;双手老茧、言语不多、个头不高;老师、家长、保姆,多重身份;这就是对45岁的广西上林县西燕镇大龙洞村内泽庄刁望教学点教师石兰松25年的“速写”。 
      这是清晨,石兰松划船送孩子们去学校(9月7日摄)。    新华社记者黄孝邦 摄
  • --路灯下芭蕾舞女孩
      昏黄的路灯投射在大慈寺小广场上,一名瘦小的女孩单腿直立,安静地趴在护栏上,另一条腿被在她身后的父亲轻轻扳起。简单的画面,定格了一名家境贫寒的女孩,为坚持自己的舞蹈梦想不畏艰难勇于追梦的故事。
      这是姚启凤在父亲的辅助下练习芭蕾舞基本功(10月9日摄)。    朱建国摄(新华社发)
  • --大山里的希望
      海拔1600多米的险峻石崖上,老师原子朝与8名学生组成了一所特殊的小学——山西和顺县红梯关乡中心学校西辿小学。学校位于太行山深处的西井山村,三面环山,连崖壁立,从县城去往这个山村小学需要在崎岖陡峭的盘山公路上行车两个多小时。
      这是原子朝和他的学生们在一起(10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燕雁 摄
  • --和你在一起
      通过网络,两个身有残疾的年轻人走在了一起,并相约走下去…… 男孩董志军今年23岁,家在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患有先天性佝偻病,四肢发育畸形,身高只有80厘米,被称为“袖珍人”。女孩袁婉瑜是广东肇庆人,今年21岁,1岁时因为意外被火烧伤了脸、头部和左手,左手只剩下了手掌。20年来她不能闭眼睡觉,没有鼻子,只有两个鼻孔。
       这是两个人打扑克,赢了的婉瑜在弹董志军的脑门(10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姚剑锋 摄
  • --大凉山送衣人
       29岁的彝族小伙俄木尔坡身体壮实、鼻梁高挺。他原是个山里娃,冬天山里刺骨的寒风在他幼时的记忆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长大后,俄木尔坡立志要为大山里依然衣衫单薄的孩子们做些什么。2005年,俄木尔坡在新浪开设博客,并在“彝人论坛”发帖,开始通过网络为贫困彝乡寻求爱心捐助。
      这是俄木尔坡(前左)和村民在前往四川美姑县波莫峨泽村送衣物的路上(11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江宏景 摄
  • --百年“义渡”书写“信义传奇”
       在风景如画的武陵山区深处,湖北省建始县三里乡大沙河村,有一个古老的渡口。渡口不远处住着一户万姓人家。为了遵守祖上的一个承诺,万家子孙四代人,120年来“不收一文钱”,在大沙河边为村民摆渡。
      这是万其珍在大沙河上为村民摆渡过河(11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郝同前 摄
  • --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生活在贵州省毕节市的维吾尔族人阿里木,靠卖烤羊肉串维生。8年间,他先后捐赠10多万元,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学生继续学业,这几乎是他卖出30多万串羊肉串的全部所得。
      这是阿里木在卖烤羊肉串(12月1日摄)。    新华社记者欧东衢 摄
  • ――自建ICU内的坚强守候
      在福州最大的旧城改造工程--晋安区王庄新村拆迁现场,象园卫生所这幢废弃的3层小楼早已停水,周围一片废墟,但寄宿其中的黄福森一家却正进行着一场惊心动魄的与死神的赛跑。
      这是在位于拆迁中的福州象园卫生所临时ICU病房内,爸爸黄福森在用针筒给小剑锋“喂”小米粥(12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姜克红 摄

过去一年的新闻视野里,我们又见到草根的容颜。

他们是社会朴素的榜样,用感动点燃人性的光焰!

这感动,源自血浓于水的骨肉情深,

这感动,源自执着坚守的爱岗奉献,

这感动,源自面对苦难的不屈不挠,

这感动,源自热心公益的大爱无言。

这感动,或许因人物的平凡不足以“名垂青史”,

这感动,或许因事迹的琐细转瞬成“过眼云烟”。

但谁又能否认,正是来自草根的感动,

注定将成为这寒冬里慰藉你我心灵的一丝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