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
  •     原价5000元一辆的运煤斗车被推下卸煤平台作为废铁出售,售出价为2000元。   本刊特约记者饶强 摄
  •     残留在卸煤通道里的碎煤被清理出来作为煤矿最后的产品出售。    本刊特约记者饶强 摄
  •     矿井口的原煤验收室。   本刊特约记者饶强 摄
  •     很多矿工都是本地人,从十几岁下井一直干到四五十岁。   本刊特约记者饶强 摄
  •     一位矿工坐在电机车里再一次拉响了井下会车时使用的铜铃,清脆的声响即将成为历史。   本刊特约记者饶强 摄
  •     工作间隙,矿工们相互开着玩笑。一位矿工干脆给工友“画”了一个“脸谱”。   本刊特约记者饶强 摄
  •         十几公里长的铁轨被矿工们陆续拆除。几十年来,矿工们采出的原煤装在斗车里,通过这条轨道源源不断地送出。   本刊特约记者饶强 摄
  •     工间休息,矿工们遥望青山,闲聊着天。   本刊特约记者饶强 摄
  •     5月13日煤矿停产后,大部分矿工已经离岗,仅剩下拆除设备的十几名矿工。   本刊特约记者饶强 摄
  •     煤矿关闭后,他和其他工友将接受就业培训,开始新生活。   本刊特约记者饶强 摄
  •     这一双双沾满煤灰满是老茧的手将开创离岗后新的生活。   本刊特约记者饶强 摄
  •     澡堂的更衣间里,矿工们露出纯朴的笑容。   本刊特约记者饶强 摄
  •     落满煤灰的矿工宿舍。   本刊特约记者饶强 摄
  •     设备完全拆除后,工人们开始封堵矿口。   本刊特约记者饶强 摄
  •     常年开采煤矿使周围的民房沾满了煤灰。   本刊特约记者饶强 摄
  •     夕阳下,一位矿工手拎行李离开矿井,身旁是废弃的电机车。   本刊特约记者饶强 摄

 2010年6月6日傍晚,随着最后一块砖头封堵住北京市房山区南窖鑫华双安煤矿黑漆漆的井口,这座年产煤12万吨、已开采了47年的矿井正式关闭。

 作为北京的煤炭主产区,房山区按照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总体要求,自2005年以来,已先后依法关闭了辖区内的300多家煤矿。

 5月14日,南窖鑫华双安煤矿煤矿停产后,矿上的外地工人都已陆续返乡,只有十几名本地工人留下来拆除采煤设备,为封井做准备。矿口外的卸煤平台上,几十辆斗车和电机车静静地趴在那里,往日昼夜通明、热火朝天的工作景象已被沉寂所取代。踏着直没脚面的煤灰,矿工们将斗车推下平台。这些运煤设备完成了它们最后的“使命”,将作为废品出售。750公斤的斗车掉到与平台落差有十几米的运煤停车场,轰隆隆的响声在山间回荡,钢铁撞击地面激起阵阵烟尘。矿工们用铿锵有力的劳动号子送走了一个时代。

 靠山吃山,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过着下井采煤的生活。虽然下井危险性高、体力消耗大,但这个职业对文化水平要求不高,而且近几年煤炭市场火爆,高薪吸引了更多本地和外地青壮年到矿上工作。最多时矿上有500多工人。他们大多是土生土长的南窖人,十几岁下井采煤,一直干到四五十岁。如今煤矿关停,这些最后的矿工重新站在了生活的岔路口。目前房山区和乡政府有关部门已陆续安排对口企业接纳离岗矿工,并为他们开展就业培训。

 伴随着房山区最后18家煤矿在六月全部关闭,八个产煤乡镇的3万多村民也将陆续离开大山,到平原乡镇定居就业。村镇将重新规划,千疮百孔的矿山将重新植树造林、治理生态,往日煤车疾驰、煤灰漫天的场景将不复存在。退出煤炭生产,房山区向着建设产业友好、生态宜居的新房山,为推进北京西部生态涵养区协调发展而不懈努力。     本刊特约记者 饶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