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探访“可持续的城市化” 寻找城市生活的快乐源泉
• 2010-10-06 • 来源: 中国网

 

当前中国和世界共同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环境可持续如何协调的挑战,城市化和可持续性发展已经成为当今全球发展必须重视和应对的两大课题。我们讨论未来的城市,就是讨论未来我们的生活。

入选2010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参展部分案例,是现代化城市在“可持续的城市化”领域现实实践,对中国城市及全球其他城市在解决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记者走访了巴塞罗那、杜塞尔多夫、艾哈迈达巴德三个案例馆,了解这些城市在城市交通、住房、生活文化品质提升方面的先进经验。

 

巴塞罗那案例馆

西班牙巴塞罗那市在实践区里的参展项目主题是“城市支点”。巴塞罗那地处伊比利亚半岛东北部,是一座美丽的港口城市。巴城在完整保留了老城区的文化遗产同时,积极发展新城区,不断给城市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巴塞罗那展馆的主要展示区称为“岛”,整个馆内共有5个岛。主题分别是公共空间、道路和基础设施、住房、社会凝聚力和经济复苏。每个岛的两侧装有长高各为7米的镜子以达到无限反射的效果。因此,当参观者置身其中时会产生一种幻觉,仿佛亲临巴塞罗那的一片片街区。

巴塞罗那案例提出城市单位要提供更多的空间来共享:公共空间的品质是城市的基础,巴塞罗那赢得了大量公用空间,以填补私人生活的空间。这样对空间分配也提出新的要求,市民的工作场所附近由规划部门安排好质量较高的生活空间。巴塞罗那人认为住房是生活的基础,他们希望建立并巩固一个紧凑型城市,鼓励现有建筑物的更新,并促进建立社会保障住房的模式:通过政府支持的房屋改造装修,以改善市民的生活。

巴塞罗那的“方格子”城市规划,给了人们很多题目,也给了人们许多启示,有时候,城市如棋,世事如棋,人生如棋。在巴塞罗那馆看到这么一段文字:可持续性作为一项原则,人们正在努力适应城市目前和未来的需求,寻求进步与城市环境保护的平衡。

在社会凝聚力打造方面,巴塞罗那喊出“集中人才,连接知识”的口号。巴塞罗那将成为一座新的、才智方面的创意中心,使教育成为一种社会工具。政府服务部门将教学设备,社会服务中心,图书馆,文化和社会融合,建设传播文化的课堂。

巴塞罗那案例中展示了多元文化生活和新旧城区发展状况,让观众在这小小的镜子世界中能够立足当前,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并尝试了解万千映像背后只有一个真实的世界。

 

艾哈迈达巴德案例馆

艾哈迈达巴德位于印度古吉拉特邦,是印度第6大城市,人口近600万。艾哈迈达巴德是印度重要商埠,当地以精美的穆斯林建筑、印度教寺院及陵墓而出名。

艾哈迈达巴德案例展现了该市为提高城市的竞争力而推出的一系列城市管理计划。 该计划的实施,使其从一个干净、宜居的城市转变为拥有高生产力、良好市政管理和自我维持的活力城市。

城市管理计划包括:城市复兴计划、为项目融资的FIRE项目、城镇规划方案(TPS)、贫民窟住房计划、内城交通规划、Sabarmati河岸开发计划、快速公交系统、城市发展规划等。

拿建设巴士快速交通系统为例,此系统将成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革命性方案。它具有轨道交通大容量和快速服务的特点,乘坐巴士的人们将通过专用道出行,不会遭遇堵车。快速公交系统的造价往往只有轨道交通的十分之一,试运营往往只需一周左右的时间,而且一般不需要财政补贴。

 

杜塞尔多夫案例馆

杜塞尔多夫案例馆展示了这座莱茵河畔之城,如何从令人厌倦的工业城市转变成为受欢迎的服务型城市。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破旧的厂房、卸货码头、肮脏的主干道把生活在杜塞尔多夫的居民与莱茵河隔绝了,莱茵河畔成了最不受欢迎的区域之一。杜塞尔多夫市政府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改善措施。市政府把一条截断杜塞尔多夫老城和莱茵河的四车道公路引入地下隧道,而将隧道上的道路发展成为沿河景观步行街。

杜塞尔多夫“媒体港”的改建工程,则是“场地回收利用”的一个成功典范。曾经满是灰暗货仓的城区,变身成为一个兼容现代家居和城市化先进设施的创意行业基地,吸引了众多媒体、电讯以及广告业企业入驻。

如今杜塞尔多夫城市改建工程给人们带来了生活气息,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感到放松、快乐和成功。而上海的外滩改造工程,借鉴的理念就包括了杜塞尔多夫市的这个概念:让交通转入地下隧道,而让市民可以更接近著名的黄浦江。(图/文 张曦)


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