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游客在台湾馆全天域球幕剧场内观看放飞孔明灯。上海世博会台湾馆游客多数会在“点灯水台”放飞一展电子孔明灯,许下一个美好的心愿。
放飞心中梦想——这是一个古老民族的复兴之路
“许了什么愿?”记者问。
从台湾馆“点灯水台”下来,孙国升笑着说:“孙氏后人的心愿离不开民族大事。”
这位侨居美国的孙中山先生的曾孙一进世博园,就不断按下相机快门。想拍下的场景实在太多太多——透过世博园5.28平方公里的土地,他已看见,先辈强国富民的梦想,正在今日之中国一步步实现。
上海世博会是人类放飞梦想的盛会。这里,也同样承载着中国人的梦想——
世博园内,“城市最佳实践区”的一栋简易房墙面上,一幅以中国剪纸元素为载体,蕴含中国古代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大神兽形象的图案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世博历史上第一幅被“官方”认可的涂鸦作品。负责创意和制作的同济大学学生徐嘉康说:“涂鸦虽然称不上什么高雅艺术,但它有一种精神在里面,就是自由表达,表达个人对于生活的梦想。”
深圳馆,主题为“中国梦实验场”,讲述了一个关于深圳人梦想的故事——30年前,深圳经济特区建立时,寄托了国家寻求民族复兴、探索城市发展的梦想,而千千万万的个体,也找到了价值实现、梦想成真的空间。
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这就是今日的“中国梦”。在解放思想中解放生产力,最终带来人的解放。中国人的创造能力得到极大释放,无数个体的创造力,构成了中国奇迹。
外滩,一群充满历史沧桑感的建筑比肩而立。
多年前,一个名叫包建国的浦东小木匠常常隔江凝视着这些风格独特的殖民时代建筑,心中涌动着梦想:什么时候我也能够建这样的大楼?
2010年4月,以通体雪白的“冰壶”为造型的芬兰馆成为上海世博园内的一朵奇葩,与外滩建筑隔江遥望。这是包建国梦想的结晶——他麾下的上海工程勘测设计有限公司,承担了上海世博会芬兰馆的深化设计。此前,他的企业还参与了东海大桥、浦东机场、杭州湾大桥等重大工程的建设。盖大楼、修大桥的梦想,逐一成真。
从一个小木匠到一个年产值数亿元的企业董事长,包建国这么形容自己的“浦东传奇”——一个比较有远见的创业者,赶上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大时代。
侯庆山,现年74岁,前驻瑞典外交官。这个上海世博园区管理岗位上年纪最大的志愿者,至今仍珍藏着当年申博成功的报纸。这份报纸,寄托着他悠长的梦想:8年前申博成功的那个晚上,侯庆山就暗下决心,要成为一名世博志愿者,服务世博,对话世界。
“当时我想,我一定要保证健康。身体不好,8年等不到的。”侯庆山回忆说,“我很幸运,我8年等下来了。”
面试时,他面临严峻挑战——拓展训练。老人弯下了腰,趴在草地上,试图从“电网”最底部空隙钻过去,但屡试屡败。最后,一个小组的伙伴想出了解决办法,集体将侯庆山老人抬在空中,慢慢送过“电网”。
侯庆山清晰地记得,通过“电网”时自己一动都不敢动,既紧张又兴奋——梦想成真了!
一个伟大的时代,必然是一个催生梦想、实现梦想的时代。“中国路”上,中国人与国家一起追求梦想的步伐,愈来愈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