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文学“特区”与海派文学
• 2010-06-21 • 来源:文汇报

 

什么是“海派”?

我认为,海派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大”: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海派文化是大文化”;“海派文学是大文学”!它是多元、多义、多种、多变文化的融合。这种多元、多义、多种、多变、有容乃大、任其自然的文化现象,很难用某一个地区的文化特点概括。由于种种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原因,使得上海这座城市,形成一座既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是国际化的大都市。也有人说它是一座“世界城市”。这样,就注定了它不但有旧文化,也有新文化;不但有现代文化,也有当代文化;不但有南方文化,也有北方文化;不但有东方文化,也有西方文化甚至伊斯兰文化;注定了海派是一个大派,一个由多种风格、多种流派组成的大特区、大派别。上海是一座开放型城市,作家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所反映的生活,自然而然是四面八方。从引导的角度出发,希望、建议他们像北京作家写北京那样写上海,这是应该的,但不一定在表面或形式上局限于上海。当年的鲁迅、巴金、茅盾等、他们所写的,大都是自己故乡的人与事。他们的写作,也不限于文学,往往还兼任教授、学者、翻译,等等。作为一个上海作家,应该写上海,最好写上海。但我认为,大可不必背上包袱,只要能写出有个性、有特色的作品,就是好作家。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家,如余秋雨、宗福先、赵丽宏、陈村、孙甘露、叶辛、韩寒、王小鹰、殷慧芬、王竹林、陈思和、秦文君、陈丹燕、等等、等等。而在这些作家中,最突出、最优秀的是王安忆。我们从她的任何一部作品的构思与叙述中,甚至从她的小说课堂上,都能感受到她的潇洒大气、她的随意自如、她感情的自然流露、她对读者刨心挖肺般的坦诚、她的语言的流畅与智慧、她认真却又无拘无束的探索:一句话:她的创作,看似无为,实际是无为即为,从而形成大气、自然、明快的艺术风格,成为当代海派文学的代表作家。从王安忆和许多上海作家的创作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海派文学的性质,要求上海作家应该具有容纳百川的胸怀,大气磅礴的气度、高风亮节的人格,开拓创新的勇气,丰富渊博的知识,引领潮流的魅力,并把这些体现在自己的创作中。只有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才真正具有浓浓的“海”味儿。

文学创作需要天赋。但天赋不是唯一的门槛。它首先是一种境界,一种格调,一种灵魂的搏击和生命的燃烧。“小说是什么?小说不是现实,它是个人的心灵世界”;“小说的价值是开拓一个人类的‘神界’”。王安忆把小说创作提到如此的高度,那么她,在众多的上海中青年作家中独树一帜,成为改革开放后海派文学的代表作家,绝非偶然。

2001年5月12日,我在《文艺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走出低谷与第二周期》。在这篇文章中,我提出一个观点:由于社会制度的变革,西方文化的影响,20世纪初中叶,我国文坛上出现了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老舍、沈从文、徐志摩等一大批文学巨匠,形成我国文学的“第一周期”。一百年后的今天,随着我国更加改革开放,我们政治生活更加民主,经济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全民素质的增强,到21世纪初中叶,一定会出现中国文学的“第二周期”。

可以预言,当中国文学的第二周期来临之时,今天活跃在文坛上的中青年作家,都进入了创作成熟的中老年时期,一个多风格、多特色的海派作家群,定会出现在新上海滩上。

 

   上一页   1   2  


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