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日本馆内“中国元素”尽显中日友好
本刊记者 缪晓阳 • 2010-05-31 • 来源:北京周报网

从世博轴上远看有“紫蚕岛”之称的日本馆(缪晓阳摄)

日本馆中展示的遣唐使画卷(缪晓阳摄)

上海世博会开幕以来,有“紫蚕岛”之称的日本馆一直人气鼎盛。日本馆以“心之和,技之和”为主题,展示日本人对科技与环境、科技与城市的独特理解。在主题的演绎上,日本馆既突出了日本的文化理念,又彰显了部分中国元素,尽显中日友好的“一衣带水”之情。

 

昵称“紫蚕岛”

从日本馆的昵称“紫蚕岛”中可以看到中日文化的共通之处。日本馆的颜色是紫色,日本人认为紫色是典雅的颜色,具有高贵的气质,圣德太子规定的“冠位十二阶”之首的代表色便是紫色。在中国,古人认为“紫气东来”象征吉祥,杜甫也有“东来紫气满函关”的诗句,传说仙人居住的地方叫紫海,帝王的宫殿叫紫极、紫禁,所以故宫也叫紫禁城。

对此,日本馆馆长江原规由解释说:“日本馆的外形使人联想到蚕的茧,从而被命名为‘紫蚕岛’。此爱称是由一名中国女性提议,并由评审委员会委员经过认真评选,从近 3600多个应募提案中脱颖而出的。‘紫’不论在日本还是在中国都被认为是体现高贵和长寿的颜色;用‘蚕’ 作成的绢丝是表示日中文化关联的象征之一;‘岛’则意味着跨越增进日中交流合作的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平台。

 

遣唐使

进入日本馆,首先看到的是一幅展示了遣唐使、鉴真东渡等一系列反映日中两国源远流长交往历史的宛如活动画卷般的生动映像。这些由一位位历史先驱用心灵和信念写就的传奇,历经千余年,仍然拥有激荡人心的力量。1300年前,来自日本的遣唐使船形成了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这幅蜿蜒起伏的画卷以遣唐使时代为中心,展现了从中国流传至日本的文化如何经历变化,传承发展至今。

据悉,为了以重现历史的方式来纪念那些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的先驱,日本角川文化振兴财团投入巨资,领衔推出了“‘遣唐使船’再现计划”,在中国重建了一艘遣唐使船,以1 1比例还原了当年船只的大小和结构。58,在日本的大阪港,这艘由日本学者设计,中国张家港市制造的遣唐使船举行了离港仪式,预计将于 612日抵达上海,参加上海世博日本馆日活动。

 

西阵织

   看过遣唐使画卷后,会登上一个被映像环绕的扶梯。映像中展示了众多日本国宝级艺术,其中就包括与中国有不解之缘的丝织艺术西阵织。

西阵织是一种产自日本京都的具有1200年历史的传统丝织艺术。这种编织物利用各种颜色的丝线来编织。由此编织出来的锦缎因为艺术价值极高而闻名于世。这门艺术是在中国宫廷编织技术上演变过来的。在 1516世纪期间,中国端庄文雅的宫廷编织技术,包括金线、银线编织技术传入了日本。如今,纯手工的西阵织品依然是华贵与身份的象征。

 

朱鹮的故事

仙姿赫然的朱鹮是日本的圣鸟,其学名就叫“Nipponia nippon(日本的日本)。在一切庄严和世俗的场合,从一千多年前奈良时代的皇室仪式,皇宫的主色调,到如今民间的和服,房间的陈设,传统歌曲,处处都有它的身影。然而,随着环境的恶化,到上世纪 90年代,日本原产野生朱鹮濒临灭绝,2003年最后一只死去之后便彻底灭绝了。1999年,中国首次赠送了一对朱鹮给日本,至今中国朱鹮已在日本繁衍了 100多只。朱鹮早已成为中日友好的象征。

在日本馆参观的最后部分是上演的音乐剧《朱鹮的故事》,这是馆内的又一中国元素。日本馆采用日本传统剧种与中国昆曲相结合的形式制作了音乐剧,讲述两国共同保护朱鹮的故事,把心之和,技之和这一主题中的文化和科技两部分紧密联系起来。

 


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