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都市化,比较迷人也比较可怕
特约记者 韩波 • 2010-04-30 • 来源:北京周报网

 

王宏图接受记者采访。(吕翎摄)

王宏图, 男,汉族,上海市金山区人。1963年12月29日生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比较文学学会青年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比较文学学会理事。1989年7月在复旦大学中文系获得比较文学硕士学位,1996年10月在美国印第安那大学获得第二个文学硕士学位。

这是在百度百科上对“王宏图”这一词条的解释。这一词条说明了两点,王宏图是上海的本土作家,生于上海长于上海,还有他有着在国外城市生活的经历。当然他的经历远不止这些。但这些国内国外交错的经历与生活,使得他更能在比较中,解读上海这座城市。

“我出生于上海这座城市,生于斯,长于斯。我82年进复旦大学读书,89年硕士研究生毕业。我选读的专业是比较文学,所以对中西文化交流互动有着特殊的敏感。毕业后先是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工作了五年,94年至96年到美国印地安那大学留学,回国后任教于复旦大学中文系。2004年,我到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任客座教员,2007年11月至2009年11月到德国汉堡大学孔子学院任中方院长。

“我总共在国外呆了5年,这其间,上海和中国其他地方一样,发生了让人惊愕的变化。1991年我头一次出国,到日本参加国际比较文学会议,当时的上海和东京相比,简直就是一座破败的小镇。而2004年再到日本时,上海已重新焕发出活力,恢复了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与风采。近20年上海的发展,可用一个词来概括:让人晕眩。”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王宏图对这座城市有着极强的归属感。这点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反映。看过他的小说就会知道,他作品中最主要的主人公,其实就是这座沸腾喧哗的超级都市。

就像作家张生对他的小说《Sweetheart,谁敲错了门?》的评论中说的那样,宏图的这部小说穿越了这种对上海的各种表象的浮浅的构画,宛如掀开一幅闪烁着迷人的光泽的珠连玉缀的窗帘,直接帮我们敲开了这一扇上海的门,让我们得以窥探到了内里真正的面相。

对于这种超级都市的描述,早在几年前他在深圳的一次讲座中就谈到过,“都市一方面特别迷人,同时也很可怕,钢筋水泥的丛林把许多人的梦想活活碾碎。……都市在全球化过程中实际上起着一个经济发动机的作用,而且这个趋势在不断地加快,中国现在已进入一个快速的都市化时期。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已经变成一种常态,可以说整个世界正在成为一座大的城市。”

“我在国外时,对上海的怀恋会更深。上海这座城市给予了我对于外来文化的高认知度,让我体味到现代文明的舒适与便利,但也让我亲身感知到现代文明的阴暗面。”王宏图说。

“今日的上海,集中了中国和世界大都市文明的精华,但也将都市病集于一身。人生活在这座城市感到非常焦灼,时刻处于动荡不安之中。高昂的生活成本,人情的冷漠,快到让人喘不过气来的生活节奏,金钱至上的价值观,都让人不适。这儿,每个人都像是商人。”

上海城市的变化从人的情绪的转变上也能体现出来。王宏图说,上海人所谓的怀旧情绪,不过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本世纪初弥漫的文化现象,陈丹燕的作品是这一现象的代表。随着上海经济的重新崛起和城市的发展,这种怀旧情结也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了。

对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世博会主题,王宏图并不是很认同。他觉得这样的说法并不全面,就像上面说的,城市化让人们体味到现代文明的舒适与便利,但也有了高昂的生活成本,人情冷漠、金钱至上等各种各样的都市病,可以说有很大一部分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是不幸福的,他们也并没有享受到美好的生活环境。对于上海来说,新世纪的十年间,上海的城市格局重新定型,也积聚了重重矛盾,使得上海成为中国贫富差距最大的城市之一。

王宏图对于上海的文化也有独特甚至有些尖刻的评判。他认为上海的文化原创力在近几十年来快速萎缩,只沦落为供别人轮番上演他们精彩节目的码头和舞台。不过此次世博会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上海人需要破除狭隘的自恋情结,放眼世界,重振文化的原创力。由于近代独特的历史传统,上海可以成为新时代中外文化融合的桥头堡,为振兴中华文化提供有益的尝试。

 

背景资料:

王宏图先是一名教授,任教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再是一名作家,有着不少成功作品,如长篇小说《Sweetheart, 谁敲错了门?》、《风华正茂》,中短篇小说集《玫瑰婚典》,文学研究专著《都市叙事与欲望书写》,文学评论集《快乐的随涂随抹》、《深谷中的霓虹》等。


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