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陈村的上海心情
本刊记者 吕翎 • 2010-04-29 • 来源:北京周报网

 

 

“人生是很漫长的,辛苦的,你需要找一个相濡以沫的人,能共同承担生活中的幸与不幸和生活中的压力,尽管上海男人未必是个有大开大阖气度的领袖人物,但他们或许是女性最适合的良偶。”

“上海人说话的分寸也和北京人是不一样的。”陈村说,托上海人办事,他不会给你满口打包票,说什么“这个事包在哥们儿身上”,但是上海人会说,我去试试看,然后他会帮你尽力去办。上海作为一个工商城市,讲信用、重实际的性格是这座城市带给这里人们的烙印。

 

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

“全世界的人都希望住到城市去,城市化率也越来越高。在欧洲,很多小镇上也只剩下老人,爱热闹的年轻人基本都渴望去大城市。”陈村的这个看法或许有些武断,但不可否认的是,城市化如今的的确确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进程的主流。

“城市里的人自然希望城市生活变的更美好一点。但城市也有自己的困境,上海的两千万人每天需要消耗庞大的资源,同时制造数量巨大的垃圾。这次上海世博会提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城市的生活更加美好。”陈村说。

城市的元素离不开交通、住房,城市整体空间扩大了,但是个体的空间却在被压缩,陈村这样评价城市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上海的建筑在历史上密度就很大,我曾经居住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造的房子里,那个时候对土地的利用率已经很大了,房子与房子的间距和内部布置都非常紧凑。”陈村说,但在今天,随着人口的膨胀,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间隙愈发的狭小,这将给人们的生活造成难以言喻的压抑感。

“我很欣赏伦敦这个城市,它的很多城市建筑是如此古旧,但我却觉得这些本色保存下来比翻新的意义更大。在上海曾经有很多同样古旧的花园洋房,如今被拆迁改造的为数不少。那些拆这些房子的人是很没出息的,有出息的人应该是把祖上留下的好东西保存,然后再添上新的好东西。”陈村说,城市建设不应该急功近利,城市会记住每一代建造者为这个城市干过什么好事和坏事。人们对城市的一言一行都将被忠实的记录下来,并且往往难以逆转和更改。

越来越巨大的城市所带来的交通问题,也很难让人们产生美好的感觉。依靠骑自行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在上海已经变得非常困难,人们难以忍受漫长的距离和路途中污浊的空气以及“马路杀手”的威胁。 而地铁在上海建设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现在的地铁运输究竟有没有达到所能达到的满负荷运载,是否还可以增加车皮的数量以缓解拥挤的压力,陈村对此带着诸多疑问。

“想让城市生活更美好,还得在细节方面努力。”陈村说,“人是有尊严的,如果每天上班一进地铁,就被人群挤压蹂躏,乃至争吵推搡,那么这个坏的心情将会影响这个人一整天。如果在上班的过程中能够不那么辛苦,有足够的空间,保持愉快的心情,那么这个人一整天对待外界的态度也会愉快起来。”

城市的个体之间的美好程度,往往就由这些不经意的细节所决定,由此带来的正面或者负面的情绪将通过人际传播等方式影响到整座城市。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城市的关系一样重要,陈村认为,城市空间的拓展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不太容易,尽管互联网从一定程度上拉近了部分人的距离。但每个人都需要现实生活中的朋友,需要同关心自己的人和志趣相投的人在一起。“从前上海的弄堂生活,邻里间烧饭在一起,取水也在一起,大众生活仿佛是一个小村落,现在楼房独门独户,关门就是自己和家人。”

“或许是城市的人太多,到处都是人,吵闹的环境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让人们疲于在回家之后再面对他人了吧。”陈村这样解释说。不过纠缠在城市与人之间种种快乐与不快,正是这座城市带给人们生活质量改变的风向标,从宏观角度讲也好,从微观角度讲也好,人们必须要为城市的美好生活付出更大的努力。

 

背景资料:

陈村,本名杨遗华,生长于上海。1971年赴安徽无为县乡村插队务农,后病退回沪,任上海市江苏路街道生产组工人。恢复高考后上考上大学,在上海师范学院政教系学习,1980年毕业。毕业后任上海市政二公司职工学校教员、上海作家协会专业驻会作家,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99年兼职榕树下网站,任艺术总监、论坛版块“躺着读书”首任版主,主持三届网络文学评奖,2002年初辞职。2004年兼职99书城网站,任艺术总监、总版主、论坛版块“小众菜园”首任版主。2009年6月被聘为盛大文学主办的“首届全球华语原创文学大展”文学评议团主席。

   上一页   1   2   3  


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