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陈村的上海心情
本刊记者 吕翎 • 2010-04-29 • 来源:北京周报网

 

 

与城市空间拓展并行的,是城市交通网络的高速发展。原本狭窄的弄堂拓宽为马路,原本互不相同的街道联通成交通枢纽,地下的地铁线路向四面八方延伸,触角遍及城市的各个角落,高铁与新建的浦东机场也让这座城市与外界的沟通更加迅捷和便利。这样的改变在上海仿佛是时间轴上一个一直存在的变量,它是那么快,宛如加速镜头里描述的日新月异,又是那么慢,宛如画面定格给人们带来的隽永不息。

城市在变,人们看待这座城市的视角也在变。“从汽车上看上海,和步行、骑自行车穿行在上海的小街小巷的感觉是不一样的。”陈村说。曾经上海的许多马路宁静、安详,没有汽车飞驰而过的轰鸣,也难见行人的喧嚣,路旁的林荫中庇护着幽静的小别墅,一切显得那么自然与平和。

“我小时候住的江苏路就是这样一条马路,当时的路很窄,七八米宽,仅容两辆汽车对开,车辆稀少,行人可以很轻松穿过马路。而今日,那里安装了红绿灯,和交通枢纽一样也开始堵车,对比起昔日,这一切看起来都有些夸张。”陈村笑谈道。

的确,城市繁荣带来的种种变革,令在这里生活的人们难言利弊。大到生老病死,小到油盐酱醋,生活中的每个环节都在随着城市的发展而摇摆。“以前上海人都是上班之前赶紧把菜买了,不然错过了早市,到下午几乎无菜可买了。那时候不敢想象有今时的全天候供应,更不用提那些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

吃饭,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陈村说,从前的饭店很少,去饭店消费的就更少了。不是遇到红白喜事等大事,上海人不会考虑奢侈地在馆子里消费,甚至很多人连这些事都尽量在家中操办。现在,为一些芝麻绿豆的缘由到小馆子吃饭是很普遍的事情,经济条件的改善和观念的改变让人们不会为一顿饭在哪吃而犹犹豫豫。

 

评头论足上海人

上海这座城市的人文魅力向上可以追溯到开埠后的租界时期。在很多国人眼中,上海是一个小资情调与小市民生活交融的城市。从曾经的十里洋场,光怪陆离的东方大都市与滚地龙的结合,到今日白领汇集的陆家嘴金融中心,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都散发着与众不同的气息,吸引着全国乃至全世界人们的关注。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少对上海的品头论足。

陈村认为,从开埠开始,上海就是中国最洋气、开放度自由度最高的城市。早在解放前,好莱坞电影登陆中国的第一步就是上海。上海人特有的怀旧情结,让他们记住了这座城市歌舞升平的一面。列强殖民所带来的租界,对数代上海人的影响巨大。对比上海老城,当年的租界里有比较完整的市政系统下水道,有人清洁马路,而老城区则污水横流,街道邋遢。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对比使上海人认为洋人的东西很好。社会上曾经对这种情结有过反思,有过争论,质疑为什么不记住那个时代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但无论如何,这种矛盾的结合体给上海人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在陈村眼中,上海是一个注重生活的城市。在上海人的观念里,生活是第一位的。在这座城市居民尚且清贫的时代,他们一家四五口人拥挤在十几平方米的居所内,尽管地方不大,但却大多布置的很精巧和干净。上海的女人会用最小的成本花心思打扮自己,哪怕只是用火碱把头发稍微卷一卷,把领子弄的稍微翘一点,设计一个新颖的造型,她们也能让自己独树一帜,别具风情。这连旧上海棚户区的居民也不例外,贫困的生活和简陋的物质条件不足以阻止他们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

遗憾的是,作为城市发展的代价,许多曾经的美好事物,都已经烟消云散。那些街头巷尾挑着担子卖梨膏糖、豆腐花、炒白果、爆米花的小贩,如今已经不见踪影;那些大世界里,花3毛钱进去可以观赏一天的各地戏曲、滑稽戏、变魔术等表演,也已经分散到其他各个场所。但这些物质或者非物质的生活方式,无不勾勒出上海人憧憬和享受品质生活的画卷。

稳固的家庭伦理关系也是上海人非常看重的一点,陈村说,上海女婿的美名如今已经经由影视剧夸大放送到全国各地。尽管艺术作品中的夸张成分很多,但上海男人的确具备一些其他地方男人所不具备的优秀品格。在外,他们是精明的白领,能够承担各类细致的管理工作,在内,他们乐于帮老丈人干活,与打老婆等恶习绝缘,上海老丈人们往往乐的直称女婿比儿子还好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