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德国城市的垃圾处理
崔岚 • 2010-04-29 • 来源:北京周报网

 

美好的城市应该是整洁的城市,而谈到整洁,就不能不说到城市的消化功能——垃圾处理。

人们常说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而德国人对这句话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他们认为1吨废物=700公斤的错误地点+200公斤的懒惰思想+100公斤真正的废物。因此,让垃圾去它该去的地方成了德国垃圾处理工作的关键所在。德国人认真细致的工作传统也充分体现在垃圾分类上面,几乎各类垃圾都能比较方便地找到自己的位置,非常便于集中处理或者循环再利用。

在大学宿舍区,公共场所或者居民住宅经常会看到黄色、蓝色或者灰色的巨大垃圾箱并排放在一起。对这些垃圾桶的使用都有着明确的规定,比如塑料包装和复合材料放在黄色箱子里,蓝箱子专门收集纸张类垃圾,生物垃圾放到棕色的垃圾箱内,其余的难以分类的生活垃圾则放在灰色的垃圾箱内。此外还有专门收集玻璃制品、有毒有害垃圾的专门垃圾箱。

实行垃圾的封闭式循环,是德国垃圾处理的成功之处,也是让许多刚到德国的人感到不习惯的地方。因此,每个社区都会给新入住的居民发放小册子,详细注明应该怎样分拣生活垃圾,怎样把不同的垃圾分别放到不同颜色的桶里。环保部门也会抽查居民是否把垃圾放到指定的桶里。如果分拣垃圾不当,他们会及时指出甚至开出罚单。

由于有详细的说明和不同颜色的显著标志,一段时间后人们便会习惯这种分类方式。倒是中国某些地方的垃圾分类太过笼统,有的垃圾箱上仅仅标有“可再利用垃圾”和“不可再利用垃圾”,这样的分类实际上很难做到垃圾的有效回收和处理,造成后续处理中的大麻烦。

在德国,分拣处理后的垃圾将分别送往不同的加工厂,如纸或纸板送到纸工厂,含铝的材料送到铝厂,镀锡铁皮或马口铁送到铁厂等。无法再利用的垃圾,就要送到焚烧厂焚烧发电。一部分电力资源自用,多于的还可以出售给电网公司,而焚烧后的余灰则全部用于铺路等工程。

据统计,德国每年产生4400万吨家庭生活垃圾,其中1900万吨能够得到循环利用,1000万吨的垃圾被用于焚烧发电,还有约1500万吨的垃圾被填埋。垃圾处理率达到70%。垃圾处理的封闭式生态系统已基本进入了良性循环。

除了要感谢市民的配合外,成功的市场化运作也是垃圾能够得到有效利用的法宝。在德国每家每户,每个机构都必须缴纳一笔垃圾处理费,就像水费、电费那样,按季度收取。政府则将垃圾处理的工作交由专业的公司,并付给他们费用。这样,政府垃圾真正成为了抢手的资源,许多垃圾处理公司纷纷引进更先进的技术,提高工作效率,以期获得更多的垃圾处理权。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和财政补贴,使垃圾处理成为一项有利可图的生意,从而实现了政府、居民和垃圾处理企业三方都得利的局面。

如果说做好垃圾分类是处理了那700公斤放错位置的资源,那么政策上的引导则是要消除另外200公斤的懒惰思想。众所周知,一次性容器用起来十分方面,但这对环境的污染也不容小视。所以,德国对金属易拉罐和一次性饮料瓶等回收率较低的容器,实行押金制度。2003年德国开始强制实行这项制度以来,顾客在购买所有用塑料瓶和易拉罐包装的矿泉水、啤酒、可乐和汽水时,均要支付相应的押金,1.5升以下需支付0.25欧元,顾客在退还空罐时,领回押金。这项押金制度实行之初,德国上下怨声载道,指责当时的环保部长特里廷人为加重了消费者的负担。但从实行的效果来看,德国一次性消费品的使用一直在呈下降的趋势。通过政策来引导消费者养成更环保的消费习惯,从这一点来看,德国做得还是很成功的。

德国人节俭而有条理的生活习惯也对减少垃圾的产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德国,圣诞节的装饰品如花环、彩灯、烛台等,大多是用完之后小心收拾好,等着来年再用。里面的包装也是简单而精致,一张彩纸,一根丝带而已,这样就从源头上减少了垃圾的产生。

垃圾处理不仅事关城市的面貌,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反映。当消除头脑中的混乱、懒惰思想和对环境不负责任的“垃圾”后,现实生活中的垃圾也会因得到了有效处理而明显减少,反之亦然。

(作者为北京职业出版人,曾在海德堡大学留学一年。)


Imprimer cet article Commenter ce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