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打印
| 纠错 | 字号:小 中 大 |
简单地说,“吃空饷”是指那些“占居公共职位、领取公家薪金,不做公众事情”的行为,即人们常说的“占着茅坑不拉屎”,“站在鸡窝不下蛋”,在单位挂个名儿就可捞到大笔的工资。
在我国,“吃空饷”现象自古有之,由来已久,而发展到前些年更是愈演愈烈。据官方公布,2014年在全国各地开展“吃空饷”的专项整治工作,截至9月25日,共清理清退“吃空饷”人员16.2万多人,追回了部分资金,处理了一些当事人。虽说是刚刚开头,却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初步成效。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江西省主委、江西省政协副主席、江西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刘晓庄表示,目前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领导干部另类“占位性”“吃空饷”现象,影响很坏,更应严格整治。
一是“亲属占位”。“老子握章子,儿子占位子”已经见怪不怪,一些领导干部的亲友天知道在哪里鬼混,却是“有编制、有工资”的单位人。比如,有的领导夫人挂着单位的名,甚至还要挂个头衔,却基本见不到人影,只领工资不上班,或者“在家照顾领导身体”,或者“长期值夜班”,据报料民生银行内设的“夫人俱乐部”即是如此。不上班也罢,单位巴不得少张“乌鸦嘴”,而这些人却又特别耐不住寂寞,偏要打着领导的旗号,让人围着团团转,动辄颐指气使,遥控操纵,到处插手干部安排、工程项目等,衍生出可怕的“占位性病变”。
二是“秘书占位”。一些领导干部原本没有达到配备秘书的规格,但往往以“公务太忙、工作太多、时间太紧”为由,身边总要带个秘书,显得“高端大气上档次”。人们难以理解的是,这些领导的秘书是要占职数的,紧张的职数又从哪里来?于是乎领导们挖空心思,想方设法从下属单位或分管部门的职数中予以调剂,秘书们提的是领导的包,占的是单位的编,当然也属“吃空饷”之列。有的领导秘书在占编领饷之外,还非得占着一个“单位头头”的位置不可,官位小了还不行,直让在单位干活的“老黄牛”们瞠目结舌。这种现象在全国绝不是少数。
三是“二五占位”。不少地方搞“一刀切”,即科级干部五十二岁、县级干部五十五岁,到了年龄一概退职不退休,让出位置,待遇不变,工资照领,福利照享,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二五”现象。那些“退居二线”的干部,正是年富力强时,占着职数不上班,还赢得个“退位让贤”的好名声。有的干脆到公司企业兼职挣外快,成为“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另种版本解读。如此轻轻松松,悠哉游哉,生活得有滋有味,真是“快活赛神仙”,何乐而不为?可是,由此带来的种种弊病,以及给事业发展造成的严重危害和不良影响,应该是人人皆知,有目共睹。
四是“懒政占位”。有的领导干部坐着官椅,戴着官帽,整日哼哼哈哈,“在岗不在状态、占位不在干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毫无责任担当意识,对本职工作不管不问,敷衍了事,还要说些“为官不易”、“官不聊生”之类的风凉话。有些人是“季节性上班”、“选择性作为”,于己有利的事情上紧起劲,参加诸如挂牌剪彩之类纪念活动积极靠前,听说有出国出境考察指标便如“打了鸡血”般兴奋。懒政者不但没干多少正经活,而且玩风极重,往往以“学习考察”的名义,花费大量的公款四处游览,群众对此反映比较强烈。
刘晓庄表示,以上形形色色另类的“占位性”“吃空饷”现象,与领导干部手持的大小特权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而且逐渐衍化成为官场顽疾,绝不能等闲视之,姑息迁就,否则会大大降低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权威性,应该对它来一次彻底的刮骨疗毒、严格整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