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订阅方式 邮件订阅 手机报
 
 

 

首页 要闻 国内 国际
访谈 经济 人物 文件
霍学喜:完善市场机制 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本刊记者 崔小琴 • 2015-03-07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 食品安全 完善机制 加强监管
打印
纠错 字号:

 

近年来,食品安全一直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不容忽视。在今年人大的发布会上,发言人傅莹也谈到了《食品安全法》的修订。政协委员、陕西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霍学喜向《北京周报》介绍了他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上的看法:关键在于依托市场,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制定机制和监管机制。

 

问源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全球范围的问题,英国疯牛病、比利时毒鸡案都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很大影响。霍学喜提到美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很严重,在其农业部官网上可以看到,将近四分之一的人都直接或者间接受到食品安全威胁。

他解释说,食品安全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从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看这个问题。由于工业化的问题,导致食品运输的半径路程变大,加工链条变长,这就导致了防腐剂等问题的出现。

但是中国的食品安全又有其特殊性,霍学喜说,因为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速度太快,美国工业化用了200年,英国用了300多年,而中国仅仅用了几十年。农业发展比起工业现代化相对滞后,城市消费者食品消费结构发生巨变,农村却没有跟上。小农经济导致食品生产分散,食品小企业在食品生产运输过程差异巨大 。

 

透析食品安全

防腐剂、添加剂、化肥、农药、过期食品……食品安全问题看起来来势汹汹,无处不在。霍学喜说:“这些都是表象。我们通过调查发现,这一切的源头在于食品安全标准的形成过程中,过分强调了政府的功能和作用,标准的制定脱离了市场,脱离了食品产业发展基础保护,脱离了消费者收益差异和支付能力差异巨大的现实。”

霍学喜指出,在安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作为主体的食品企业以及其他行业组织,并没有很好地参与进来。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过分强调与国际接轨,在他看来,谁掌握了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权,谁就掌握了话语权,比如现在欧洲国家实行的ISO标准,美国的有机食品标准等等。

霍学喜说,食品是一种商品,只有建立在供给和需求相互约束的基础上才可以保障安全。他认为,市场机制不完善,生产者信用机制没有建立,消费者的监督机制没有建立,市场监管机制不够完善,这导致了最终的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粮食安全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一环,霍学喜解释了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导致食品安全的深层根源:中国是人均食物资源最稀缺的国家之一,只比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家情况乐观一点。因此保证粮食安全是我们的国家战略。那么如何在非常有限的耕地和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保障粮食生产,只有大规模使用化肥农药。这是产业发展环境导致的问题。

针对农村频现的黑作坊、黑窝点和非法屠宰场,霍学喜说,这从根本上说也是市场机制不够完善的结果,生产者过度竞争,行业组织基本没有,导致整个食品行业的产业化程度很低。

 

完善机制,加强监管

霍学喜说,我们过去的食品安全标准太多太乱,有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还有部门标准,因此,目前国家正在梳理这些不同的标准,期望建立一个完善的食品安全制定标准。在这个过程中,要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重视加强食品企业、食品行业组织在社会中的责任意识。

加强监管是另一个有效途径。从2013年开始,国家推动了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改革,启动了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程序。霍学喜认为,这是政府显示了政府保障食品安全的决心,因为2009出台的这部法律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目前的行业发展状况。

此外,针对记者提出的中国消费者去日本抢购大米的问题,他认为,这只是消费者的偏好问题,我国很多地方生产的大米质量一点也不亚于日本大米,而且去日本采购大米的中国顾客在整个消费群体中之占了极其小的一个比例,所以根本不会对国内的大米生产产生影响。

 

相关文章:
· 胡卫委员谈食品安全:从道德重建入手
· 我国将建立食品安全红黑名单制度
· 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使中国背水一战
微信关注 北京周报

微信号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QQ空间
腾讯微博
Fcaebook
Twitter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