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打印
| 纠错 | 字号:小 中 大 |
中国网3月3日讯(记者 段留芳)科研经费的管理需要更科学合理的管理和审计,虽然已经有许多相关的制度用于约束科研经费的用途。然而,如何让科研经费花在刀刃上,仍然是一个不过时的话题。无论是出于主观还是客观,科研经费不能完全到位或是科研经费被挪作他用都是存在的现实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葛均波建议设立科研经费管理黑名单制度,对于未能合理使用科研经费的机构或个人,可建议在一定条件内不得再申请科研项目。
以下为“关于改革审批机制鼓励科研创新的提案”的全文内容:
科研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源动力。进入21世纪,各国均将推动科研创新作为提升竞争能力的根本。欧盟委员会甚至将科研规划提案作为其工作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重点支持和投资可以提升欧洲竞争力并创造增长和工作机会的领域,并耗资800亿欧元用于整合欧盟各国的科研资源,提高科研效率,促进科技创新及加强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开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根据这一指示,如何通过在体制上的改革,简化、优化审批流程,进一步鼓励科研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一、鼓励科研创新的核心在于制度
我国政府鼓励建立创新型社会,并且一直强调创新对于国家发展的战略意义。随着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规律,科研创新需要在完整系统的外部条件支持下进行。脱离大环境的科研创新难以实现。然而由于行政机构冗长不合理的相关制度,科学工作者在实际开展创新项目过程中往往遇到各种阻力。从而让科研创新成为了口号,未能转化成实际的行动。因此,要鼓励科研创新,首要任务在于制度改革。通过制度的改革,让科研创新具备一个良好的大环境,才有可能孕育出更多成果。
二、简化、优化科研项目审批流程的建议
以本人所在的医学领域为例,许多创新性研究需要通过卫生主管部门的批准方可进行。然而由于科学研究必然存在的不确定性,以及专业领域的知识壁垒,再加之流程冗余效率不足,主管部门往往在客观上未能积极推动科研创新的项目落实。导致医学工作者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并出现资源分配不合理等情况。为此,作出如下几点建议:
1、简化审批流程:目前一个国家级课题,其审批流程复杂且冗余。许多时候科研工作者将大量时间用于来回递交材料,补充周边信息方面,导致无端增加大量时间成本。
2、优化审批机制:由于科研创新往往都处于学界尖端领域,具有不可知性的特点。特别某些专业领域存在较高的知识壁垒。而负责审核科研项目的人员未必能够了解其研究方向和研究价值。往往会导致对科研项目的审批出现偏差。因此,建议在审核科研项目时,加强对于同行评议制度的建设,优化审批机制。真正做到专家评审、专家验收。不让具有潜力的科研项目成为遗珠之憾,也不让重复性、低质量的科研项目耗费大量资源。
3、强化科研经费管理:科研经费的管理需要更科学合理的管理和审计。虽然已经有许多相关的制度用于约束科研经费的用途。然而,如何让科研经费花在刀刃上,仍然是一个不过时的话题。无论是出于主观还是客观,科研经费不能完全到位或是科研经费被挪作他用都是存在的现实问题。建议设立科研经费管理黑名单制度,对于未能合理使用科研经费的机构或个人,可建议在一定条件内不得再申请科研项目。
4、改革科研创新成果分配机制:科研创新一旦有成果且能够用于转化,这是科研创新的初衷。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大部分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成果都被视为职务发明,所在机构是科研成果的拥有主体。这虽然具有一定合理性,但客观上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参照国外的经验,科学家可以通过合法的手段享受到成果转化带来的收益。因此建议我国主管部门如科技部、卫计委能够发文鼓励各级科研单位改革科研创新成果的分配机制,让改革的成果能够惠及对科研创新作出贡献的科学家。
案由:关于改革审批机制鼓励科研创新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批复,科技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联合实施
提案人:葛均波
主题词:科研创新,审批机制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