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
  • 非洲联合馆外墙(摄于5月27日)。    新华社记者徐金泉 摄
  • 这是非洲联合馆内景(摄于5月20日)。    新华社记者何俊昌 摄
  • 张靖被非洲联合馆内模特身上的头巾所吸引(摄于5月20日)。     新华社记者何俊昌 摄
  • 张靖被非洲联合馆贝宁共和国展馆的彩色木墙所吸引(摄于5月20日)。    新华社记者何俊昌 摄
  • 张靖(左)在非洲联合馆马里共和国展馆里与马里工作人员交流(摄于5月20日)。    新华社记者何俊昌 摄
  •         陆静怡(左)、陈舒虹(中)、张靖(右)在非洲联合馆莱索托馆茅草屋屋檐下观赏茅草屋(摄于5月20日)。    新华社记者何俊昌 摄
  • 张靖(右一)陆静怡(右二)和陈舒虹(左二))在非洲联合馆的展台前观赏木雕工艺品(摄于5月20日)。     新华社记者何俊昌 摄

  • 三个女孩在非洲联合馆内给“世博护照”盖章(摄于5月20日)。    新华社记者何俊昌 摄

  • 三个女孩在“非洲笑脸”前走过(摄于5月20日)。    新华社记者何俊昌 摄
  • 张靖(中)、陆静怡(左)、陈舒虹在非洲联合馆里观赏古民居(摄于5月20日)。    新华社记者何俊昌 摄
  •         陈舒虹(右)、陆静怡(中)和张靖在非洲联合馆东非大裂谷展区前高兴地跳了起来(摄于5月20日)。    新华社记者何俊昌 摄
  • 这是夜色中的非洲联合馆外景(摄于5月20日)。      新华社记者何俊昌 摄

 

 “真没想到,非洲这么美。一到场馆外我就被震撼了。从蓝紫色渐变到橙黄色的展馆外墙,一棵繁茂葱郁的非洲金合欢树舒展开来;清晰的地平线上,大象、长颈鹿、犀牛等非洲草原上的野生动物缓步前行;或圆或尖的屋顶,像是诉说着这里的人和故事……没法形容!”

 “我印象中的非洲就是贫穷、落后、炎热、疾病和黑色人种。但今天看到的非洲色彩无比绚烂,彻底改变了我们对非洲的印象。”陆静怡说。

 “过去我们对非洲的理解有偏见,我们得摘去墨镜重新解读正在飞速发展起来的非洲。”陈舒虹和张靖也谈起她们的看法。

 在非洲联合馆庞大游客的人流中,三个女孩在闹中取静的莱索托馆茅草屋屋檐下争论着。一位上海女士说:“没白来,看来是研究非洲的大学生”。她猜错了,其实这三位是来自江苏省外国语学校高二的学生。她们和班上30多位同学一起,带着研讨课题,专门来到世博园学习参观。

 除了千姿百态的自然风貌,三个姑娘在非洲联合馆还看到了非洲国家的城市建设现状。比如尼日尔馆内,沿着“城市脉搏”展区,一路可以看到尼日尔的城市形态、城市资源和城市居民,看到尼日尔城市化的进程;尤其是在“文化精品”展区,蓝色图腾装饰着白色墙面,见证着6000年尼日尔文明史历程的珍贵文物和手工艺精品。同样,在“古城印记”展区,毛里塔尼亚馆内也展现了两种城市形态的对话:一边是作为瑰宝的沙漠古城欣盖提,另一边是现代城市努瓦克肖特。

 热情的非洲歌舞秀也是这里的一景。陈舒虹评价说:“原汁原味,多姿多彩,特别是演员们的衣服、服饰实在太美了。男人粗犷、女人多姿。”

 在布隆迪大鼓的敲击声中,姑娘们走出了非洲联合馆。与记者分手时她们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们还会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