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订阅方式 邮件订阅 手机报
 
 

 

首页 要闻 国内 国际
访谈 经济 人物 文件
夜莺:法国导演讲述中国故事
唐元恺 • 2014-09-11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 夜莺
打印
纠错 字号:

电影《夜莺》剧照 

 

 

当有人仍在用"望远镜"或"有色眼镜"看中国时,法国导演菲利普·弥勒( Philippe Muyl)给出了一个建议:到中国去转转,或者看看他新近完成的一部"中国影片"——《夜莺》(Nightingale)。

"目前国际上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中国依然不被很多人所知,有时甚至是被误解的。"费利普说,"法国人几乎每天都在谈论中国,但很少有人会真正踏进中国,他们并不知道中国是什么样子,只会相信自己在电视里看到的诸如环境污染等消极方面……"

至于菲利普•弥勒本人,在正式到中国拍片前,也只是觉得"不冒次险就来不及了",而等他到了中国后才发觉"中国确实不是负面新闻里那个样子的!",以至于他认为自己有责任描述和记录真实的中国,"把真正的中国呈现在全世界面前。"

 

到中国去

为了拍好《夜莺》,菲利普·弥勒在开机前特意移居中国,并花费了将近 1年半的时间学习中文,他甚至坚持每天用汉语拼音写日记。"通过学习语言,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一种文化,而要在一个地区生活很长一段时间,就必须对当地语言有所把握,这不仅是一种礼貌和尊重。"

与菲利普.弥勒对中国的初识不同,这位导演在中国早已广为人知,很多人通过 VCDDVD、互联网知道并看过菲利普执导的《蝴蝶》(2002年),乃至 2006年全国收视最高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的一首一夜爆红的原创歌,曾被指涉嫌抄袭《蝴蝶》主题曲或至少"异曲同工"。

正因为《蝴蝶》的影响力,不少中国观众对《夜莺》满怀期待。于是,在商业院线排片之前的几次试映均座无虚席,今年 4月份,该片作为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开幕片首次与中国观众见面时,吸引了更多"蝴蝶迷"前来观影。

《夜莺》的制片人宁宁也是一位"蝴蝶迷"。在她看来,"《蝴蝶》是个'美的典型',画面唯美、制作讲究、刻画细腻、以小见大、老少皆宜……"正是这部影片,让她萌生了跟弥勒合作的想法。而两人相识之后,发现虽然生活在不同国家,但彼此在电影美学的看法上有很多相同点。

宁宁是"童星"出身,从艺经历贯穿中国影视由弱变强的"黄金时代"。改革开放初期的 19801986年,她以中央电视台"银河少年艺术团"团员身份学习表演和声乐,多次参加电视节目和电视剧演出,但让更多观众"认识"和熟悉宁宁的是 1990年她在《编辑部的故事》(中国第一部室内轻喜剧,由后来的嘎纳影帝葛优主演)中所饰演的一个人小鬼大的"话痨"角色。

今年4月的一天,宁宁与葛优在葛优出任第 11届法国电影展映形象代言人并被授予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的仪式开始前再次重逢,尽管这24年间,他们也曾在其他片子的同一个镜头里出现过,但当再次看到宁宁时,葛优还是对当年的小丫头儿变身为独挡一面的制片人感到惊喜不已。

很长一段时间里,宁宁还先后担任过上海东方电视台首个大型影视专题栏目《影视新干线》、澳门五星卫视、央视、北京台财经、少儿、文娱等节目的主持人,在"微电影"尚未出现之时负责制作发行日播 MINITV电视剧栏目,其间,还考上北京大学,就读广告传媒专业,并创办了"宁静致远"(Envision Films)公司(《夜莺》出品方之一),为日后担纲制片人一职打下扎实基础。

"这些年,我有幸遇到很多良师益友,他们使我意识到,影视作品必须对得起观众,同时也要对社会有益。"宁宁说。

以这一理念为基础,身为职业制片人的宁宁在对市场进行认真考量后,决心将弥勒请到中国,合作拍摄一部"高品质、充满正能量、适合中外全家人观看"的电影。

"选弥勒导一部中国影片,完全是出于他有过《蝴蝶》这样的'成功案例'。"宁宁解释说,《蝴蝶》法国上映时票房很好,在中国的网民、淘碟者当中口碑甚佳,积累了很高的人气,而这部影片最让我心动的是它的'亲子'主题,这样有亲和力的主题足以让电影在国内外获得广阔市场。

无论身为两个娃娃的妈妈,还是2008年开始与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共同策划并制作电视栏目《快乐大巴》(至今收视率一直保持频道前三位)的经历,都使得宁宁在情感与理智上更倾向"亲子题材"。"当年做《快乐大巴》时,我就嗅到了儿童影视市场的商机,因为这类产品不仅适合全家人一起观看,还能衍生出各种影视后产品。"宁宁强调道。

的确,从去年到今年,一个叫《爸爸去哪儿》的亲子类电视节目在中国大陆的热烈反响,进一步证实了宁宁当年的判断。"稍微用点心,就会有很多人喜欢,不只孩子或家长。"但宁宁同时也指出,比起题材,作品质量本身更关键。她认为中国的优秀儿童片或亲子题材产品数量很有限,偶尔看到的一些片子都"不够漂亮":灯光、色调都与国际水准有着不小差距。"孩子从小看不到'美'和优质的东西,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是不利的。好在弥勒导演和我一样都很重视作品的品质品味品相。"

 

合拍片

2010年,中法两国在北京签署《电影合拍协议》。这让宁宁感到"时机已经成熟"。 20125月,她飞赴戛纳在《夜莺》合拍协议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中国与很多国家签订了电影合拍协议,这意味着,合拍片在签署协议的两国均被视为'本土片',既不用受电影进口配额限制,也不占用分账大片的名额,这将更利于电影的发行,也更能保障合作双方的票房收益。"宁宁说,中国的电影格局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以前制片厂只窝在国内拍摄,现在则开始从资本、人才、技术和市场等多方面与海外机构进行全方位的合作,题材的"视野"也得以不断拓宽。

中国电影的合拍片,可以追溯至二十世纪初,但百年之间真正由国外导演以合拍片方式执导中国影片的,弥勒应当属首位。

但显然要让合拍片真正"合拍",两国的电影工作者还需要在文化、习惯等各个方面进行磨合。对此,宁宁的态度是"按国际化、专业化、标准化办事的同时,不能忘记中国人待客的诚信之道"——身为法国媳妇和北京两家餐馆的老板,宁宁十分明白该如何照顾好来自法国的客人。

而弥勒强调的是"入乡随俗"。这位对中国产生浓厚兴趣的法国导演称"《夜莺》的成功是整个团队努力的成果,这部中法合拍片是双方密切合作的典范。"他还提到,拍摄期间,中国演员给他提供了很多帮助。"我很虚心地进行学习,一个导演到一个陌生的国度拍电影,首先要当好一个'记者'——不停地提问。中国是个有意思而又有很多面的国家,需要花时间才能真正走进她、了解她。"

在这部合拍片完成的2013年,中国电影票房已接近 200亿元,与其它行业一年510%的增速相比,中国电影业每年 30%以上的增长速度显得如此令人震惊,乃至开始吸引越来越多世界资本的目光。"会越来越好的。"宁宁说。

的确,回报正在不断到来。5月份,《夜莺》作为"本土片"在法国公映,不出所料地大受欢迎,在票房上一举击败同期上映的由施瓦辛格主演的商业大制作《破坏者》( Sabotage)等强大"对手"。上映一个多月,法国14家主流电影媒体对该片的综合评分为 3.4分(满分为5分),观众综合评分则超过4.1分。最终,《夜莺》成为第一部在全法国最卖座的中小成本的非商业类型的中国影片。

《夜莺》还入围了美国第16 RIVERRUN国际电影节,获最佳故事片观众大奖,又在第54届捷克ZLIIN国际青少年电影节上获最高奖(金鞋奖),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入围最佳影片等 5项提名,弥勒称作"必须合作"的老艺术家主演李保田拿到了"传媒大奖"。

"我讲了一个非常原生的中国故事,所有的演员和整个故事都是中国的,但我用了一种西方人比较容易接受的叙述方式,这使得西方的观众更容易读懂这个故事。"弥勒总结道。

 

回"家"

《夜莺》的故事并不复杂,但触动人心。它讲述的是一位老人为了兑现多年前的承诺,准备和他的挚友—— 一只18岁"高龄"的夜莺鸟一起返回故乡,但由于儿子儿媳同时出差,所以只好带8岁的孙女同行。在独具美感的画面中,影片铺陈着中国城乡风貌,也描述出隔代人从充满隔阂到相互理解直至心灵相通的的历程。最终,那个曾经娇生惯养的孩子完全变了样,而整个家庭也因为这次远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生的真实价值悄然回归。

弥勒看到的是发生在中国的一个世界性现象——高速( breakneck speed)生存:随着社会发展与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许多人乃至家庭都在喧嚣浮躁中失去平衡。在《夜莺》里,"忙碌"的父母把"家"带上旅途、搬进客机,一家人变得越来越"陌生",甚至名存实亡,而更糟糕的是教育的缺失正在影响着孩子的人格构建与心理成长。

值得庆幸的是,亲情和对家人的关爱仍然是轻易化解误会、隔阂与危机的"法宝",当然,这绝非艺术家们在"偷懒",而是人类情感逻辑的自然显现。"那份推己及人、替家人、他人、它物(如夜莺鸟)着想的心,也正是使我们不管多难都坚定、坚韧、坚持走完《夜莺》之旅的强大动力来源。"宁宁说。

 
微信关注 北京周报

微信号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QQ空间
腾讯微博
Fcaebook
Twitter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