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订阅方式 邮件订阅 手机报
 
 

 

首页 要闻 国内 国际
访谈 经济 人物 文件
协德中心学校:让农牧区的孩子走进课堂
本刊记者 马力 • 2015-04-28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 道孚县协德乡 中心学校 教育
打印
纠错 字号:

 

 
道孚县协德乡中心学校(本刊记者 马力摄)

4月17日,在距离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市147公里的道孚县协德乡中心学校,一阵阵孩子的笑声回旋在学校的上空,原来这里双语幼儿园的孩子们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做游戏。

“我们乡的孩子们,从幼儿园到小学毕业,只要来到这里,所有的费用全是免费的,这全得益于国家对藏区教育事业的政策。”道孚县教育局副局长廖康龙对记者说。

 

让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正规教育

协德乡中心学校位于道孚县协德乡街村,始建于1953年,是一座以藏汉双语为主“二类教学模式”的寄宿制学校,设有8个教学班级(其中小学班6个、幼儿班2个),学生337名,教职工18名。

“很多孩子四五岁左右来到这里的时候,讲的全部是藏语土语,连我们这里的藏语老师都听不懂,在经过一年左右的规范教育后,土语没有了,并且连汉语都说得非常好。”廖康龙说。

为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政府先后投入资金993万元,于2013年3月在原校旧址上进行了扩建重修,维修了小学教学楼,新建了幼儿园教学楼、学生宿舍、学生食堂、浴室、厕所、标准化塑胶球场等基础设施。记者在学生浴室看到,太阳能和电热水供应设备一应俱全。“每天睡觉前都要给孩子们洗一个热水澡,让他们在这里感受到家的温暖。”在校工作18年的教师四郎让姆说,以前牧区的孩子在家经常要帮父母放牛羊,没有几个孩子能够到学校读书,现在情况不同了,还不到入园年龄,就有家长急着把孩子往学校里送。

当前,全县农牧区送子女入学积极性逐年提升,而寄宿学校更解决了农牧区父母接送孩子上下学的不便。“寄宿制规模优质办学的模式,彻底改变了以往小规模、弱师资、效益低的办学现状,有效回应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和关切。”廖康龙告诉记者,农牧民学生主动走进了校园,从根本上解决了农牧民子女“上学难”问题,边远农牧区发生了从“要我读书”向“我要读书、我要读好书”的可喜转变。2014年,全县入学率为99.78%,巩固率为100%。

在小学课堂,记者还见到了老师正在用电子白板为孩子上课,像这样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已经在这里实现了班班通。在网络教室,老师随时可以与其他地区学校的教室进行视频连线,一些优秀教师的授课内容,通过无线网就可以直接进入藏区孩子的课堂。“虽然和部分其他地区的教育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我们要确保每一个到这里来的孩子都能受到良好的双语教育。”协德乡中心学校校长邱泽勇对记者说。

 

用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在协德乡中心学校校园众多的石刻中,其中一块刻有“我是中国人,我爱我的祖国”的巨石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这块石头上的图案像不像中国地图,这是我们的一位小学生在田野里发现的,当我们把这块石头放进校园里,回头问那个发现石头的学生最想在石头上刻上什么字时,学生说那就刻上‘我是中国人,我爱我的祖国’吧。”邱泽勇校长说,听到孩子这句话时,他特别感动,是教育让孩子们了解了自己的国家,是教育让孩子们的幼小心灵里有了爱国的情怀。

在校园里,浓浓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孩子。在食堂,“悯农”的字样赫然在目;学生宿舍、楼梯走廊“家”的关怀和温暖无处不在;“亲情是亚拉雪山山顶的积雪”等温情的语言随处可见。

“‘因心而和、因爱成园’这八个字是雕刻在学校大门上的,要让学生们从小懂得什么是爱,如何去爱国家、爱亲人、爱身边的每一个人,让他们懂得被爱的回馈,懂得如何去感恩,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完整的。”邱泽勇说,中心学校就是一个因爱而生的大家庭。

“近年来,我县以创建‘一校一品’校园文化为目标,强化校园文化软实力,坚持把握内涵,抓住重点、全面推进的原则,倾力推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全力打造‘处处流淌文化韵律、景景传达育人内涵’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谈到用校园文化培养学生时,廖康龙对记者说。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文章:
· 四川甘孜雪灾致2.5万人受灾9万余头牲畜死亡
· 笑脸·格桑普照甘孜行
· 四川甘孜:打造民族特色新村
微信关注 北京周报

微信号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QQ空间
腾讯微博
Fcaebook
Twitter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