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打印
| 纠错 | 字号:小 中 大 |
“陵园是我生活的全部”
艾哈迈德也是陵园的园丁,陵园里的700多棵花草树木很多都是由他亲手种植。陵园里树木茂盛,落叶颇多,艾哈迈德和他的同事每天要清扫三到四次。他说,他要让英雄们安息的地方一尘不染。
37年间,艾哈迈德几乎每天都会到陵园工作,风雨无阻。“我的整个人生似乎都是在这里度过的,”他说,“陵园就是我生活的全部。”
多年来,艾哈迈德每月只能从地方政府那里得到为数不多的补贴,生活非常艰苦。但他说:“虽然经历过很多困难,但我从未想过放弃这份工作。”
由于对中巴友谊做出了特殊贡献,艾哈迈德曾于1997年和2004年两次受邀前往中国。谈及对中国的印象,他说:“中国人民对我非常好,他们把我当成家人。”
艾哈迈德有时也会被邀请前往首都伊斯兰堡。他说,不论身在中国或是伊斯兰堡,他都时刻挂念着陵园。“虽然我人在外面,但我的心永远在这里。”
“我的儿子必须干下去”
37年弹指一挥间,曾经22岁的年轻人现已年近六旬。每个人都有走向生命终结的一天,艾哈迈德希望在他去世后,政府能在他的儿子中至少聘用一个,“让我的家庭继续为陵园服务”。
艾哈迈德有四个儿子。他们告诉记者,小时候,父亲常给他们讲喀喇昆仑公路建设者的故事,从那时起,巴中友谊便在他们的心里扎下了根。长到10来岁,他们就开始帮助父亲在陵园干活。
二儿子阿比德对记者说:“父亲是我们的骄傲,因为他一直从事着促进巴中友谊的工作,并得到中方的赞扬。父亲很早就告诉我们,如果有一天他不在了,我们必须继续干下去。”
小儿子阿里夫告诉记者:“受父亲影响,我们从小就热爱陵园,热爱中国,我们也愿意像他一样将一生奉献给陵园。不仅我们会这样做,我们的后代也会将这份工作传承下去。”
在巴基斯坦,有千千万万像艾哈迈德一样默默守护巴中友谊的人,正是这些对中国怀有朴素而深厚感情的普通人,构成了巴中世代友好的坚实民意基础,成为两国全天候友谊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