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订阅方式 邮件订阅 手机报
 
 

 

首页 要闻 国内 国际
访谈 经济 人物 文件
悼念林国本
孙东民 • 2015-03-13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 林国本 中日交流 翻译 逝世
打印
纠错 字号:

 

今晨(3月11日)突接郭老师来电:今天凌晨老林走了!

我听了心里咯噔了一下。太突然,怎么会呢!

我是昨天(3月10日)接到《人民中国》王众一总编的短信,才知道老林住院的事。王总说老林病危,夫人嘱咐他通知我。我赶紧通知了新闻老前辈刘德有,他因今天去上海出差,嘱咐我代为慰问;我还通知了促进会秘书长苏海河和理事张哲,约好前往探望。又给夫人郭老师去电话,说好今天去看老林的!

就在上个月,北京中日新闻事业促进会举办“中国记者驻日50年”纪念座谈会时,我们邀请老林出席。老林对会议表示祝贺,但因腿脚不便请假缺席。《人民中国》的张哲兄告诉我,去他家约稿,请他写回忆驻日特派员时代的生活时,老林说了许多对促进会的信任和感谢的话。昨天郭老师还说,老林一直对我印象深刻,心存感激,常说我是“改变他一生命运的人”。

老林言重了,虽说是戏称,不能当真,也不敢当。但要说我和老林是君子之交却是真的。他是我引以自傲的良师益友,是圈子里的哥们儿。老林走了,他的音容笑貌,桩桩往事,在脑海中更加明晰起来。

我和老林有缘分。初识于1980年4月去扬州采访1200多年前东渡日本的唐代鉴真大师座像“回国探亲”的时候。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鉴真大师座像回国展出,是一件“千载一时、一时千载”的盛事,是中日文化交流的见证。当时邓颖超副委员长亲自为在北京的展览开幕剪彩,邓小平接见了唐招提寺森本孝顺长老。那是我作为《人民日报》的记者第一次外出采访,老林当时是《北京周报》的记者。老林是在神户长大,日语好的不用说。我们俩在现场共同见证了大师雕像(日本国宝)被请出安置在展厨的庄严时刻。

我和老林真有缘分。上世纪80年代我去日本当记者,1986年老林也作为北京周报驻日首席记者常驻东京,直到1992年。在东京的记者“圈子”里,我们同属“第二记者团”,常常一起外出采访,接触较多,对他的为人留下深刻印象。

老林原来是从日本华侨,生在神户,1953年18岁时回国,对祖国这座大靠山有深切感受。他觉得祖国信任他,培养了他,他要报恩,并以能报效祖国而自豪。他常说,我在日本,最多也就是开间小店,做点小买卖。要不是回到祖国,我哪能得到这样的政治待遇。要不是有祖国的靠山,哪能当上中国的常驻记者!

老林处世低调,对人真诚相待,从不妄议国内政局,从不背后议论别人,从不愿给别人带来麻烦。平日里虽言语不多却心怀热诚,心地善良。当有人大声喧哗时,他会躲到一边,一门心思钻研业务。什么歪的邪的、走后门、投机钻营之类的事,都与他不沾边。在驻日工作期间,他结交了许多日本朋友,积极做促进中日相互理解的工作。

老林业精于勤。他虽是日语译界的泰斗,日语说得呱呱叫,但却勤学不缀,知识渊博。老林有求必应。驻日期间,有对日本的习俗不明白的事,遇到日语中难译的词向、看到难懂的日文古典我都向他请教,他也从来不借故拒绝;求他翻译文稿,再忙也不负委托。他有时开玩笑说:“只要是孙东民叫我干的,哥儿们一定从命。”

记得在记者时代,有一次我们两人去秋田县的大馆采访“花冈事件”(以耿谆为首的中国被强掳劳工因不堪忍受繁重劳动和残酷折磨,在1944年发动起义,结果被日方残酷镇压,在花冈的986名中国劳工中共有400多人死亡,是日本军国主义在侵华战争期间强征劳工的最典型例证)时,就住在老林在当地的朋友家里。第二天去建有纪念碑的公园采访,现场有日本记者要采访我们的感受,我的日语顶不上劲儿,老林竟然站出来为我当的翻译,令我惭愧,却也又扬眉吐气。这件事让我终生难忘,我有时向同行显摆:林国本给我当过翻译!

老林的品行让我们这些记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在日本当记者期间,我们第二记者团支部在发展新党员时,一致通过他的申请。我有幸和《人民中国》的于明新(社长)一起当了他的入党介绍人。支部的同志们认为:不管别人说什么,当50年代很多回国参加工作的华侨,在80年代“开放”的时代又纷纷出国谋生,林国本面对这一情景,却更坚定了为祖国效劳、为中国人服务的信念。要是这样的同志不能入党,那谁还能入?国本兄的入党问题很快得到当时驻日使馆党委(杨振亚大使、唐家璇公使)的批准,从通知之日起就是正式党员,没有预备期。他说的“改变了一生的命运”,指的就是记者团支部举荐他入党这件事。他觉得能入党是对他的更大信任,祖国没有忘记自己忠诚的儿女,给了他更能发挥能量的舞台。

任满回国后,老林的人生更加灿烂。他以党内国家级的日语专家之身,曾多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翻译重要讲话稿。他连续29年承担党代会、人代会等党和国家重要会议文件的翻译定稿工作。他多次自豪地对我说,每当党代表会、人代会,都被点名要他提前参会,被“封闭”起来翻译文件,享受一般人没有的政治待遇,这是组织上的信任。1995年退休后仍担任《北京周报》和中国网的日文改稿专家,2014年被评为资深新闻工作者,可谓是“终生现役”。

给文化人当翻译很难,前辈刘德有同志曾撰文介绍翻译的甘苦。老林知识渊博,给赵朴初(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老当翻译,不管是唐诗宋词,还是哲学的佛教的,对冷词难译之词都应付裕如。老林爱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他的博学自然与喜欢读书有关。老林喜欢书,去日本访问,最想去的是逛书店。记得90年代初我们参加翻译上千万字的大部头书《日本通商产业政策史》时,我得到一部全套16册的原版书。家放不下,送老林,他如获至宝。

老林的日语水平之高,圈子里的人无人不知。学者刘江永说,“他的本事是能把中国人说的不太好的中国话翻译成地道的日本话,又把日本人说的不太好的日本话翻成挺顺溜的中国话”。其实他在日本常驻期间,就被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国家级专家。

我和老林在任满回国后也常常见面。交流的平台是社团组织--北京中日新闻事业促进会--一个由中国驻日记者发起成立的社团。在促进会里,老林热心社会公益,被推举为常务理事。他为中日文化交流做的工作有目共睹。林国本以他为促进中日新闻交流、为促进中日国民间交流所作出的贡献,2010年被中日新闻事业促进会授予中日新闻交流贡献奖。前年我们中日新闻促进会在编辑《钓鱼岛主权归属》时,引用的有关日本明治时代的旧官方文书,也是请老林定的稿。

已届花甲之年的老林壮心不已。有一次我们提起翻译的事,我说您的日语这么高水平,脑子又好使,应该做点同声翻译工作。或许老林对我的“点子”有认同,决定“发挥余热”。这一“发挥”益发不可收拾,他作为“近代日语口译队伍的创建者”,开辟了新的领域。老林对我说,参加同声传译也是一种学习,能与众多舆论界领袖、高官、学者、名人接触,能学到许多知识,汲取许多智慧,是读“无字之书”。

因本人就职人民日报,多次参与策划人民日报与日本经济新闻、朝日新闻的新闻交流活动,人民日报举办过多次“中日经济讨论会”、“国际研讨会”,常请老林(还有翻译家杨晶)做同声传译。我忝列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的会议时,也是林国本和杨晶搭档。在其他国际会议的场合,也常常见到他的身影。他以磁性的男中音,水乳交融、声情并茂的翻译赢得与会者的喝彩,以至于当会议结束时,主持人者都要说一句“感谢我们的同传的出色工作!”顺便说一句:老林还很内秀,“卡拉OK”有极高水平,他唱出的“演歌”有日本文化的“涩味”。我想起中国老记者代表团应邀访问日本时,老林与日本行家切磋“谣曲”的情景,真是心悦诚服。唱谣曲,那是需要从丹田发声的……。

德无声,行留迹,人有应。国本兄去世的消息,震惊了他的朋友圈!当天,我收到几位朋友发给我的感言表达思念之情:

北京新闻事业促进会副会长、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前副台长苏克彬说:惊悉林国本同志逝世,深感悲痛!他一生抱着一颗拳拳报国的赤子之心,对工作勤勤恳恳、精益求精,为外宣事业做出卓越贡献,是国内外享有盛名的翻译大家。他为人忠厚谦和、豁达大度,虚怀若谷、诲人不倦,是同事同行的良师益友。林国本同志用自己一生的实践诠释了一个优秀的翻译工作者应走的道路。他的品德和业绩给后来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中日新闻事业促进会副会长、新华社高级记者王大军说:惊悉我辈师兄、战友国本仙逝,不胜悲痛,尤感惋惜!国本兄是日语大师,却一贯虚怀若谷,热诚待人,是做人楷模。

中日新闻事业促进会秘书长苏海河说:很多次得到林老师的教诲,告诉我新闻记者要当杂家,日本社会各领域的事知道的越多越好,三教九流最好多多交往。除了报纸、电视外,还要多看些历史书籍。近几年学习十八大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我都是看中日文对译的,圈里人都知道其中有很多林老师的心血。林老师树立的标杆,值得我们终身追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步平说:2006年,中日共同历史研究刚刚确定下来。历史问题的对话本来就相当困难,加上语言的障碍,此前因翻译而产生误解等很多。幸运的是,林先生和杨晶两位担任了共同历史研究的中方同声翻译,我们的工作进行得以顺利开展。林先生从来没有以长辈自居。听他把那些复杂的表述十分精到地轻松翻译出来,真是很大的享受。在中日两国语言中能够担当翻译的人不少,但能够像林先生那样对两国语言同样驾轻就熟的就不多了,而在品格上又具备林先生那样谦虚谨慎,又有长者风度的则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能得到林先生的协助,真是三生有幸。

资深外交官、前中国驻大阪总领事王泰平说:老林“是我尊敬的新闻出版界翘楚和日语翻译界大师,卓具贡献。音容虽邈,典范长存”。

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朱福来说:老林的去世,使日语译界失去了一位权威,众人失去了一位可亲、通达、真诚的朋友!

清华大学教授刘江永说:国本老师敦厚肯干,平易近人,是国宝级人物。他为中日两国交流,特别是许多重要的国际会议做出卓越贡献。他中日同传的语速、自信和准确,几乎无人能及。他在新中国同传事业中,堪称是宝刀不老的一棵常青树。他的敬业精神和高超水平,得到了所有与他接触过的人的认可与尊敬。

曾经组织“中日交流会议”的藤平说:“林老师多次亲自上阵。他那精准的翻译和优美的词汇提高了会议的质量。他是北京近代日语同传队伍的创建者……林老师是业精于勤的楷模,学习的榜样。”

多次与林国本搭档的翻译家杨晶说:老林是翻译界的老前辈,一面旗帜。

中日友协理事王庆英说:老林给我们这个圈子的人留下太多太多的宝贵记忆。他的高贵品质、渊博的学识照亮后人。

同属于外文局的《人民中国》译审张哲一直把老林作为恩师。他听说后难过得不行,中午一个人躲出去哭了一会儿。他想到上次见到林老师时特别肯定他,鼓励他,还建议他整理翻译日本饮食文化方面的东西,好像就是昨天似的。本来想忙过这一阵子,再去好好跟他讨教的。张哲说:“林老师,我想念您,恭祈先生冥福!”

老林走了,虽令人遗憾,却留下人们对他的深切怀念。

老林走了,虽令人生悲,但他为后人留下一笔精神财富,他的人生无悔。

国本兄,您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为您祈祷冥福。您走好!写于2015年3月11日

(作者系人民日报记者、北京中日新闻事业促进会法人代表)

相关文章:
· 北京周报社日文专家林国本同志去世
· 许渊冲获国际文学翻译最高奖
· 中国翻译研究院成立 打造对外话语体系创新平台
· 麦家:翻译是作品的再生父母
· 黄友义谈翻译市场的准入与新媒体时代的外宣
· 翻译: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
微信关注 北京周报

微信号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QQ空间
腾讯微博
Fcaebook
Twitter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