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订阅方式 邮件订阅 手机报
 
 

 

首页 要闻 国内 国际
访谈 经济 人物 文件
加强环境保护须加强信息公开公众参与
• 2015-03-08 • 来源:中国网
标签: 环境保护 信息公开 公众参与
打印
纠错 字号:

 

环保部长的两会首秀没有让人失望,学者出身的环保掌门人在记者会上充满坦诚和自信地阐述了全面加强环境保护的思路和主张,人们的普遍感觉是:这样的环保部长值得期待!

在记者的12个问题中,雾霾问题毫无悬念地最受关注,其他的水、土污染和垃圾问题也都涉及到;国内记者既关心执法监管和环保反腐的问题,也关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民生福祉、区域协调之间的关系;我国记者则对气候变化和国际合作更感兴趣。

面对全社会甚至全世界对中国污染的“关心”和“忧心”,新部长充分表达了他来之能战、铁腕治污的“决心”和胸有成竹、战之能胜的“信心”。

在笔者看来,他的决心和信心不仅来自中央的支持,更出自他的“公心”思维。在他的答记者问中,“公开”和“公众”两个词的频率比较高,巧合的是,都出现了十次。

“公开”是民主和善治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前提,也是环境治理取得成效的充要条件。公开最主要的是信息公开。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实施也有七八年了,直到去年年底,在国务院的要求和督察下,国务院各部委、全国各省份2014年信息公开工作的“成绩单”才第一次集体上网晾晒,但还是有一些部委和省份的报告被指应付和“走心”。一些全国人大代表多次建议尽快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

污染防治不能摸黑作战,只有置于阳光下,治理才能彻底。陈部长多次提到要“加大信息公开”,希望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公开所有的污染源,公开执法信息,公开企业排污信息,公开环评、审批和整改情况,希望企业不要躲在政府的后面,要把政府和企业同时放在阳光下,接受公众的监督。信息公开透明的目的是要“要把这个权力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举报权”、“切实维护公众的环境权益”。

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还公众蓝天、绿地、清水,是维护公众的生态福祉。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全面加强环境保护不仅要有铁腕治理、绝不手软的胆识,也同样要走群众路线,加强公众参与。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雾霾和其他重污染,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是一年两年就能根本解决的。需要打持久战。“解决中国环境问题,不能够操之过急,也不能期望过快,但是,更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懒政不作为。”同时也应当看到,污染的造成也不是个别企业、个别地方的问题,而是人人有“责”,“每个人都是雾霾的受害者,每个人也是雾霾的制造者”。为此,治理雾霾和其他污染“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形成合力”,尤其是要发挥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扩大公众参与范围,畅通公众参与渠道,创新公众参与方式,保护公众参与热情,真正形成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全民环保的生动局面。

诚如此,美丽中国定将梦想成真!

 

相关文章:
· “环保校长”陈吉宁:不放过、不放过、不放过、不放过
· 代表委员热议新环保法 望能啃掉雾霾等“硬骨头”
· 专家谈新环保法明确环保责任的重大突破
微信关注 北京周报

微信号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QQ空间
腾讯微博
Fcaebook
Twitter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