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订阅方式 邮件订阅 手机报
 
 

 

首页 要闻 国内 国际
访谈 经济 人物 文件
简政放权,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本刊记者 张志萍 • 2015-05-21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 简政放权 下方审批事项
打印
纠错 字号:

 

这些天来,“证明你妈是你妈”的故事火了。

起因是在5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总理李克强一连讲了三个故事。其中一个故事是:一个公民要出国旅游,需要填写“紧急联系人”,他写了他母亲的名字,结果有关部门要求他提供材料,证明“你妈是你妈”。

其它两个故事也跟政府部门为民众办事有关。李总理讲完这三个故事后发问:老百姓办个事儿咋就这么难?政府为啥要设这么多道“障碍”?

其实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是本届政府开门办的第一件事。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作为这一重要改革的“先手棋”,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两年多来,国务院相继取消和下放了8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提前完成了5年内减少1/3行政审批事项的目标,改革成效不断显现,大大地释放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尽管成效显著,但改革的成效与民众的期待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比如,从目前中央和省级下放权力来看,有的部门近下放了受理权或初审权,而终审权没下放到位;有些把决定权下放了,却留下发证环节,出现一半环节在上级政府部门办、一半环节在下一级政府部门办的现象,反而更加不方便;一些部门在下放权力时存在“放责不放权”的现象,复杂的、担责的权力下放了,操作简单的、含金量高的、权力特征明显的、无需承担重大责任的权力还牢牢地抱在手中。

权力下放上下衔接不到位的现象也比较严重。对一些基层部门而言,上面放权容易,下面“接招”却很难,基层政府因相应机构设置、人员、资金、硬件设施不到位,承接力有限,无人接手的权力被搁置一边。山西省某城镇先后有市、县两级10个部门的54项权力下放到该镇,但由于承接不了,其中44项权力被闲置。这种状况使简政放权出现了不少“真空“地带,不仅没有激发改革活力,反而造成了不少管理“盲区”,导致工作混乱。一些权力下放前至少能找到办事部门,权力下放后,连该找谁都不知道了。

近期频频曝出的要求开具“奇葩证明”的事例还有很多,诸如“我妈是我妈”、“我老伴是我老伴”;找工作,单位要求出具“人品证明”;报销住院费,要证明伤者系“摔倒致伤”;画家卖画,要证明“自己的画是自己画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不仅反映出一些政府机关的“任性傲慢”,服务民众意识差,而且还为权力部门借机“吃拿卡要”创造了机会。有人统计,中国人一生需要办理103个证明。每逢出生、上学、迁移、退休等人生节点,总免不了与政府部门打交道。简政放权让百姓尝到了甜头,但仍有太多的繁文缛节让群众不堪其扰、不胜其烦。

尽管国家曾多次发文清理不合法、不合规、不合理的“三不”收费现象,但在针对小微型企业、服务业等领域乱收费仍然屡禁不止。比如,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已正式发文,自2013年8月1日起全国统一取消和免征“利用档案收费”等33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比如不少地方房地产档案管理部门对于一张薄薄的房产档案证明,至今仍收取数十元费用,一些地方的物价部门甚至公开表示,之所以对公共信息也要高收费,就是要拿来养人和支付办公系统升级的花销。

事实上,简政放权的效果,不仅仅在于政府部门下放审批事项的数量有多少,更在于民众和企业的切身感受。正如李总理所说,要由政府“端菜”变成人民群众“点菜”。群众和企业满意不满意,效果如何,关键要看被服务对象办事是不是快了、花钱少了、成本低了。

5月12日上午,国务院召开了如何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工作的电视电话会议,李克强总理用简单实在的话语为改革工作指明了方向:“说白了放开(权力)是第一,放开那些不该管的;第二管住、管好那些该管的;第三说到了就要做到,一定要抓好落实。”

“把该放的权力放掉”释放出中央政府下决心进一步打开政府职能转变的这扇大门“壮士断腕”般的决心。“把该管的事务管好”凸显了政府部门不仅要取消和下放权力,还要创新和改善政府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信心。

“开弓没有回头箭”。简政放权贵在行动,重在落实。我们期待这届政府把该放的权力放到位,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造力,增强经济发展内动力;把工作重点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

 

相关文章:
· 简政放权,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环
·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简政放权
· 李克强接连督战简政放权 攻坚“奇葩证明”等堵点
· 国办举办三方研讨会“会诊”简政放权
微信关注 北京周报

微信号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QQ空间
腾讯微博
Fcaebook
Twitter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