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Español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订阅方式 邮件订阅 手机报
 
 

 

首页 要闻 国内 国际
访谈 经济 人物 文件
欧洲版量化宽松刍议
• 2015-02-06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 欧元 量化 国际贸易
打印
纠错 字号:

 

2015122日,欧央行正式宣布扩张性资产购买计划(expanded asset purchase programme),决定自20153月始,每月在二级市场购买600亿欧元政府与私人债券,预计至20169月结束,中期通胀率或回归至接近2%的目标水平。这一欧洲版量化宽松的出台并不偶然,与欧元区特有的经济政治架构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根据《欧盟运行条约》,欧央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维持价格稳定,即确保欧元区调和消费者物价指数中期内年均增长幅度不超过(但接近)2%利率则是欧央行落实该货币政策战略的基石,围绕这一基石,欧央行主要采取引导关键利率走势、调节市场流动性及释放货币政策走向信号等策略来履行其货币政策任务。但随着欧元区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以利率为核心的货币政策战略日益无法满足欧央行履行货币政策任务要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失灵问题逐渐浮现,而欧元区金融市场动荡及各成员国宏观经济结构差异巨大是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因素。

 

欧版量化宽松出台背景

第一,金融市场动荡因素。欧元当年的引入,与强大的政治意愿密不可分,但欧元区本身并不符合最优货币区的要求,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并不具备建立货币同盟的必要条件,具体来说,一方面,欧元区各国宏观经济条件与经济结构千差万别,竞争力各异;另一方面,引入共同货币后,成员国失去了汇率政策这一调节竞争力的重要工具,却又没有建立相应的替代性机制(例如统一的财政政策、充分流动的劳动力市场或灵活的工资与价格政策等),整个欧元区宏观经济面临巨大的失衡风险。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这一风险主要表现为竞争力分化导致的区域内部国际收支严重失衡。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受到的冲击极不对称,失衡愈演愈烈,并扩散到经济增长、消费、就业、公共财政和金融市场等各个领域,最终演变为银行业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的恶性循环。

危机导致金融市场一片恐慌,信贷与流动性出现收缩迹象,欧央行在通货膨胀压力缓解的背景下,在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之外,陆续引入名目繁多的所谓“非常规措施”,向市场提供低利率流动性,以改善欧元区融资条件与流动性状况。但欧元区特有的法律框架和经济治理模式,使得其缺乏一个被普遍承认的最后贷款人制,因此,尽管关键利率极低,但市场恐慌情绪仍始终挥之不去,银行同业市场依然紧张,国债市场更是被严重扭曲,融资难度与成本不断增加,危机愈演愈烈。

面对这一现实,欧央行在利率之外,逐渐开始关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顺畅。最终,欧央行于201296日推出了新的非常规措施“直接购债交易”(OMTs)。在该计划下,如受困国满足申请“欧洲金融稳定机制”(EFSF/欧洲稳定机制(ESM)一级市场购债条件,欧央行可在二级市场无限量购买其一至三年期国债。欧央行领导层明确表示,此举是为了纠正因无端恐慌而严重扭曲的国债市场,以维护货币政策单一性及其传导机制,避免欧元区价格稳定受到破坏性影响。随着“直接货币交易”的出台,欧央行与“欧洲稳定机制”开始创造性地共同扮演欧元区最后贷款人角色,国际金融市场对欧元的信心显著提升,欧元区因流动性紧缩而崩溃的短期风险迅速褪去。

第二,成员国宏观经济结构差异因素。欧元区各国宏观经济结构与发展水平不一,因此,货币政策在各成员国的传导机制亦千差万别,统一的利率政策如何兼顾这一差异,也是欧央行终须面对的巨大挑战。在随着OMTs出台,欧元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因金融市场动荡而失灵的风险逐渐淡去之后,各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同而导致的货币政策失效问题亦浮出水面。2012年底以来,欧央行不断下调各关键利率,但欧元区内部的结构性失衡却导致这一宽松货币政策在各国的效果大相径庭:一方面,核心国家(如德国、奥地利、芬兰和卢森堡等)货币金融机构对私人部门贷款余额基本保持稳定,通胀率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维持在一定水平;另一方面,在危机国家(如所谓欧猪五国),因经济表现疲弱且信心不足,低利率并未导致资金进入实体经济,而更多是在银行业内部循环,而从加剧了经济的低迷,通胀率不断下滑,并最终拖累整个欧元区。因此,尽管利率水平极低,但欧元区货币金融机构对私人部门贷款余额却不断缩减,通胀率在2013年年中短期上升之后又延续不断下滑的趋势,并于201412月陷入技术性通缩(-0.2%)。显然,欧元区内各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不同,使得统一的利率政策已无法确保欧央行履行价格稳定这一货币政策首要目标。

 

旨在推动欧洲复苏

欧洲版量化宽松决定正是这一困境背景下形成,计划规定,欧央行购买占总计划规模8%的债券,剩余额度则根据在欧央行核心资本中的出资比例分配给各国央行,除去占总计划规模12%的欧洲机构债券外,各国央行可在额度内自行购买本国政府与机构债券,但风险须自担。在这一计划框架下,一方面,欧央行控制所有技术细节并协调购买行动,从而确保欧元区货币政策的单一性不被损害,另一方面,各国央行被赋予自主购债的权限,从而可以灵活应对本国独特的货币政策环境,尽可能消除因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导致的货币失衡,而可能因此出现的道德风险亦可通过风险自担原则得到最大限度地规避。因此,这一计划并不仅仅是注入更多流动性,提升市场信心的所谓欧版量化宽松,更是欧央行为应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差异困境所进行的大胆创新尝试。对于欧央行来说,传导机制从此成为与利率同等重要的货币政策战略支点。

该计划落地后,市场对于其推动欧洲经济复苏充满厚望,但是,应清醒认识到,欧版量化宽松并没有超越欧央行确保价格稳定的货币政策范畴,其出发点主要是为经济发展塑造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而能否妥善落实财政整顿与结构改革,仍是欧元区经济复苏的关键。

 

对我国的影响

欧元量化宽松也会对我国造成一定的影响。在资本流动方面,这次欧洲央行量化宽松将带来充裕的外部流动性。充裕的市场流动性难免引发热钱四处流窜,新兴市场需要特别警惕热钱涌入,引发股市、汇市和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

我国的国际贸易也将受到影响。欧盟已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新的刺激政策旨在促进欧洲经济的早日复苏,这是有利于中国贸易增长和中欧经济合作的。但是该政策也可能会引发货币贬值效应。欧洲央行量化宽松必将带来欧元快速贬值,进一步巩固当前的美元强势,从而促使全球非美元货币相对贬值。在此情况下,如果人民币不贬值,我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将在国际市场上面临严重削弱。因此,人民币相对美元贬值的压力将增大,资本流出的压力加大。我国正处于前期政策消化期与结构调整阵痛期,旧发展模式下的经济竞争力逐渐丧失,欧版量化宽松将增大我国传统出口企业转型的压力。

总之,欧元区量化宽松给当前的世界经济带来了新的变数。为了更好的抵御外部经济风险,中国仍需立足自身经济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相关文章:
· 欧洲投资银行同意向乌克兰发放6亿欧元贷款
· 国家电网公司21亿欧元收购意能源网公司35%股权
· 乌克兰东部两州公投仅花费1200欧元 结果今揭晓
· 欧洲央行行长说欧元区银行业仍存风险
· 欧元区2012年实现贸易顺差818亿欧元
微信关注 北京周报

微信号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QQ空间
腾讯微博
Fcaebook
Twitter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