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订阅方式 邮件订阅 手机报
 
 

 

首页 要闻 国内 国际
访谈 经济 人物 文件
从布鲁塞尔到北京有多远
陈旸 • 2015-05-25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 北京 布鲁塞尔 中欧建交
打印
纠错 字号:

 

 

 
本文作者 陈旸
 

从布鲁塞尔到北京的直线距离有7970公里,比到莫斯科略长,比到华盛顿稍短。1974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在布鲁塞尔郊区的一座乡间别墅,欧共体委会主管外事的副主席克里斯托弗·索姆斯宴请中国驻比利时大使,正式提出了中欧建交的议题。1975年,索姆斯访华,在北京,中欧签署建交协议。跨越欧亚大陆的两端,北京和布鲁塞尔的欧共体建立了直接联系,中欧开启了各领域交流合作的大门。40年风雨兼程,跨越千山万水,中欧越走越近,越走越亲。

 

斗转星移四十年

40年前的欧盟还叫做欧共体,但富庶、繁荣、发达国家集团早已成为它的标签,欧洲寻常百姓家的电气化设备超越了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想象。40年前的中国,力图摆脱贫穷的困扰,憧憬着“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对资金、技术充满了渴望。40年后的今天,欧盟产业老化,竞争力下滑,“一体化”遭遇困惑,“疑欧退欧”声浪迭起,福利体系陷入恶性膨胀,恐沦为“镜中月、水中花”。而中国已然成为新的“世界工厂”,“中国制造”随处可见,中国海外投资遍地开花,中国的高铁技术、互联网产业成为新一代的“中国名片”。德国举办的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CeBIT),中国的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代表全球企业家发言。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成为总体参展规模最大的国家。欧洲兴起了学汉语的浪潮,越来越多的欧洲人来华留学,距离不是问题,机票价格不再是障碍,因为这里跳跃着世界经济的脉搏,闪烁着发展的机遇。

斗转星移,四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中欧之间的实力对比悄然发生了改变。然而,这一改变绝非“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而是趋向平衡,相互促进,互惠互利。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必将促进中国进一步的发展,城镇化、绿色产业为中欧合作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中国市场的法制化、规范化则为中欧合作提速打造系统的“安全护栏”。反之,中国资本走进欧洲,中国企业收购欧洲工厂,将有利于扭转贸易不平衡的局面,为欧洲冲抵不良资产,产业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40年来,中欧贸易往来有如滚雪球般发展,从最初的24亿美元如今的逾六千亿美元,并且还在向202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万亿美元的目标迈进。试问,哪个聪明的商人会做亏本的买卖,提倡“重商主义”、坐拥“理性”光辉的欧洲人也绝不会错失中国发展的机遇。

 

中欧合作超越双边范畴

中欧关系的茁壮成长既是世界格局风云变幻的结果,亦是重塑国际新秩序的推动力。上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两极格局松动,中欧关系破土而出。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蓬勃发展,欧共体演化为欧盟进而不断壮大,中欧相互需求日增,合作量级迅速提升。本世纪以来,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兴经济体迅速崛起,而欧美则陷入连绵的经济危机和债务危机,世界多样性和发展不平衡加剧。欧洲审视中国的目光亦悄然发生了变化。2001年以来,欧委会连续发布了《欧盟对华战略》、《走向成熟的伙伴关系-欧中关系之共同利益和挑战》以及《欧盟与中国:更紧密的伙伴、承担更多责任》和《竞争与伙伴关系:欧盟-中国贸易与投资政策》等政策文件,在欧洲看来,中国不再仅仅是经济上共生共荣的伙伴,也是国际体系中举足轻重的朋友。中国改革发展是世界的机遇,而中欧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为世界提供正能量。中欧在联合国框架下,共同承担着维护世界和平、消除贫困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在二十国集团机制下,携手应对金融危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在应对气候变化、反恐、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坚持务实合作,推动国际安全新秩序取得积极进展;在经过持续的观察和审慎的考量之后,欧洲还用加入亚投行的行动,为中国倡导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改革投了赞成票。可以想见,中国作为全球新兴经济体的代表,和经济总量高居全球榜首的欧盟合作,必将成为影响全球、牵动国际格局演变的关键因素。

 

中欧牵手造福人类

近年来,在中欧领导人的共同推动下,中欧关系更是步入全面发展的快车道,迎来了全方位深化合作的新契机。

2013年11月,中欧双方达成了《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2014年初,习主席访欧提出了中欧建设“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为未来中欧关系的发展勾勒出了整体推进的蓝图,也描绘了细致的发展路线。中国对欧投资迅猛增长,仅2015年1-2月,中国内地对欧盟投资33.6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10.5倍,对华贸易平衡已不再成为主要议题,中欧双边投资协议谈判以及未来可能的自贸区谈判则标志着中欧经贸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目前,中国正积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而欧盟国家推出旨在促进增长和就业的发展议程则同“一带一路”有许多相通之处,相互叠加,效应倍增。展望未来,中欧关系发展将互惠互利,中国市场有利于欧盟迈出债务危机的泥潭,实现一体化深入发展,欧盟经验则有助于中国越过“中等收入陷阱”,成为真正的高收入经济体。

中欧关系发展还可惠及全人类。经济上,可以欧亚大陆的互联互通为纽带,将欧盟的技术、服务与中国的产业集群相结合,实现均衡、普惠的增长,铸造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政治上,以见诚见信为原则,交流探讨和平馆、发展观和世界观,让世界少一分纷扰,多一分祥和,一起为世界安宁添个“双保险”;文化上,以相聚相融为目标,促进民间交流,尤其是青年交流,努力化解偏见,为中欧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打造坚实的基础,为托起人类社会的美好明天插上文明的“双翼”。

诚然,当前中欧之间的心态也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中欧关系中一些深层挑战将不断涌现,中国产业结构审计与欧洲经济放缓将加剧海外市场的竞争,中欧政治互信仍原味达到理想状态,意识形态偏见犹存,为此,双方需要更宽容的心态和更耐心的磨合。

从布鲁塞尔到北京,两者的距离足够遥远,因而没有领土的纷争和地缘政治的角力;两者间的沟壑也足够多,走了40年,才打开旧秩序的枷锁,走出自己的舞步,逐渐走向平等相处的舞台;但两者间的空间也足够大,容纳得下共同的投资、协作与发展,因为,中欧之间谋求和平相处、共同进步的精神距离并不遥远。

(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助理研究员)

 

相关文章:
· 中欧建交35周年招待会在欧盟总部举行
· 中欧建交40周年图片展在比利时开幕
· 蔡名照在中欧建交40周年图片展开幕式致辞
微信关注 北京周报

微信号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QQ空间
腾讯微博
Fcaebook
Twitter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