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犹太公墓,座落在哈尔滨东郊皇山,是目前远东地区规模最大、保护最完好的犹太人墓地(石刚摄)
很少有人知道,以色列现任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的第二故乡是中国北方冰城哈尔滨。
在2004年,时任以色列副总理兼工业贸易部长的奥尔默特在访华结束后特意增加了一站--哈尔滨。因为他要去哈尔滨的皇山公墓祭拜他的祖父和其他3位亲人。
奥尔默特行程的这一改变激起了很多中国人的遐想:为什么奥尔默特的祖父在哈尔滨?
带着这个疑问,记者在哈尔滨走街串巷,追寻着上个世纪初犹太人在哈尔滨曾经留下的足迹。
哈尔滨远郊的皇山公墓,有一块专门开辟出来的园陵,碑文都是用国人看不明白的希伯来语或者俄语写成。守墓人告诉记者,这里就是哈尔滨的犹太人公墓,也是被认为目前东亚地区现存最大、最完整的犹太墓地,占地836平方米。
公墓里安葬着600多名犹太人,他们大多是20世纪初来到哈尔滨的俄罗斯籍犹太人,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后,大部分人在1948以色列建国前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1901年,中东铁路临时通车,中国北部和俄罗斯的来往更为密切。也就在这一年,大量的俄籍犹太人因为各种原因来到哈尔滨,为这座城市的建设增添了很多异域风情。
据黑龙江省社科院院长曲伟介绍,当欧洲的反犹浪潮妄图将犹太民族灭绝的时候,哈尔滨曾一度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犹太人聚集中心,这里的犹太社区人数最多时达到2.5万余人。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国际著名记者、原《今日中国》杂志总编辑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两岁时跟随父母从波兰华沙来到中国,也曾经在哈尔滨的学校就读、成长。
在哈尔滨定居期间,犹太人进行着非常活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对哈尔滨的城市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曲伟告诉记者,20世纪前半叶,哈尔滨曾经是座国际公认的音乐城,而这个美誉,很大一部分来自犹太音乐家的贡献。从20年代开始,一大批优秀犹太人音乐家聚集于此,登台献艺,教书育人,提高了哈尔滨人的音乐修养。
哈尔滨最繁华的中央大街充满了浓郁的欧洲风情,道路两边都是欧洲风格的建筑,典雅大气。其间闻名遐迩的马迭尔宾馆,每到黑幕降临的时候,就会有各类演奏家和歌唱家在展示才艺。夜夜笙歌,直至灯火阑珊。
马迭尔宾馆是20世纪初远东最豪华的宾馆,也是哈尔滨的第一座涉外宾馆。它就是由当时来到哈尔滨的犹太人约瑟•开斯建造的。
哈尔滨政府非常重视中国人民和犹太人民这段曾经的感情。这段荣辱与共的经历也使中以两国人民的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加紧密相连。近年来,为了铭记这段记载着中以两国人民和睦相处的历史,除哈尔滨皇山犹太公墓之外,哈尔滨市政府还投资修复了犹太会堂、学校、医院等昔日犹太社区的重要建筑,犹太新会堂已成为“哈尔滨犹太人展览馆”。
|